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民生保障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这份文件聚焦民生关键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坚定决心。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织密民生安全网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见》强调要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这一举措打破了户籍壁垒,让更多劳动者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同时,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设置,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等,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让民生安全网更加牢固。
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筑牢民生底线
低收入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意见》提出要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对与实地摸排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为精准帮扶提供了依据。此外,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优先吸纳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不仅能够帮助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还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位,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促进民生均衡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意见》要求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细化制定分地区分领域基本服务项目清单、基本质量标准、均衡评估办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规划布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调配城乡一体化,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推进婚姻登记等常用服务事项取消户籍地限制全国通办,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我们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破解民生难题
“一老一小”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民生工作的难点。《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完善普惠养老、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基本服务收费加强引导。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这些举措将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和育儿压力,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一老一小”服务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不断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绘就一幅更加美好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