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丈夫在院子里整理家务,他把一个大缸搬到隐蔽的角落里去。两个孩子在一边玩,小的五岁,看到那个缸,张口朗朗背起了课文《司马光砸缸》。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他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院里角落有一个大缸……”
我不禁菀尔,现在的孩子,一口缸与她们生活的联系也只剩那篇课文《司马光砸缸》了吧?她们不知道的是,缸是一个我们童年里的容器,有时里面装的粮食,有时是水,有时是长辈珍藏的美味和一些不想被我们找到的东西。
一时兴起,我问小女儿:“如果你是司马光,你的朋友掉进了缸里,你会怎么办?”
“砸缸啊?”
“你只有五岁,砸得动吗?”
“用钓鱼钩钓出来啊!”
“人也能钓出来吗?”我和丈夫一边听,一边哈哈大笑,估计她是常常看到爸爸拿着鱼钩到河边钓鱼吧。
我转过来又问大女儿,“如果你有朋友掉进了缸里,你会怎么办?”
“砸缸啊。”
“这是课文教给你的吧?现在你不是司马光,你的力气也不够,该怎么办呢?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是会被吓到,会大哭?”
“我想是的,”孩子老老实实的回答。
“所以,你应该做的事情是,碰到突发状况,不要哭,因为哭也没用,反而浪费时间,要想办法,利用身边资源打破僵剧。如果做不到,就在最快时间内大声呼救,向大人求救,千万不要自己下到水里,再置自己于危险境地。”
“我知道了。”
“你现在是不是发现,司马光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砸缸也不是像背课文一样简单的事情?”
“是啊,他很棒,冷静,临危不乱,聪明机智,勇敢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