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名气很大的史学读本,作者当年明月以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向我们展示,并尽可能还原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历史。从2009年出版至今,长盛不衰,影响着一批一批的历史和文学爱好者。我之前也只是在网上、书店偶尔随意翻阅,没有系统阅读。这次,终于狠下心,趁着暑假,将一套书8本全部备齐,也逼自己静下心好好学习一下明史。
当我翻开《洪武大帝》,眼前就仿佛出现淮右布衣——朱元璋那张深邃、猜疑、天才、胆略而又讳莫如深、无坚不摧的脸,从大明王朝建立历经17任皇帝,虽朱由检(崇祯)的力挽狂澜却仍改变不了衰败的命运。而明朝的历史,更让我感觉到:打江山很难,守江山更难的道理。
打江山,很难
从元末丞相脱脱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复兴元朝这个气数已尽的朝代开始,中原诸侯便开始展开了几十年的斗争。刘福通、韩山童率先举起了反抗的大旗,陈友谅、张士诚先后上位。但真正的王者出现了——淮右布衣朱元璋,在经历家破人亡、入寺为僧、乞讨江南的人生悲剧后,磨砺出他铁石般的心灵、钢铁般的意志,他携超绝的军事天赋与知人善用的识人之明而起,在大将徐达、谋士刘基、后勤处长李善长的帮助下,在常遇春、傅友德、李文忠、冯胜等将领的冲锋陷阵中,他先后战胜了一代枭雄陈友谅,坚韧不屈的张士诚以及王保保保卫的元朝后,公元1368年,在历时15余年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的战役后,建立明朝,随后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用前半生建立了强大的大明帝国,可谓经历艰难困苦。由此可见,打江山,真的很难!
其实,打江山,就好比创品牌,一个品牌的诞生都需要经历一番苦难。每个人都是品牌,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当我跨出杭师大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我,如何在这大千世界里创立自己的品牌?于是,我找到了两个突破口,第一是建立属于自己标签的班集体——天使班集体。无论我在杭州,还是富阳,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天使班,哪里有天使班,哪里就有我的品牌。关于天使班集体的创建经过我在第一学期已经和大家交流过,这里不再赘述。第二是建立属于自己标签的课堂——阳光、安全、活跃、灵动。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你可以模仿他的举手投足,但你模仿不了他的气质和内涵。因此,成为独特的自己,创建自己的品牌,做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好好思考?
守江山,更难
在明朝建国初期,外有北元虎视眈眈的忧虑,内有政治势力的相互斗争内耗的隐患,另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是层出不穷。为了有效化解第一个矛盾,朱元璋充分表现出了作为封建帝王的残忍一面,为他出生入死的几位开国元勋几乎都不得善终,为明朝后几位皇帝的执政留足空间;为了解决第二个矛盾,朱元璋将“欲情故纵”之计运用的出神入化,设计了明朝开国著名的四大案,死者无数,也从根本上肃清了朝内党羽,完成官员换血。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开始,由于社会发展,旧制度根本不能适应变化,出现更大的问题:宦官专权,这些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宦官相信大家一定有所耳闻:刘谨、王振、魏忠贤;奸臣当道:严嵩等六大奸臣;党争频繁:东林党和浙党的斗争,极大地削弱了政治力量,土地兼并严重,明朝藩王侵占农民土地的现象愈演愈烈。内忧不断,外患接连,东有倭寇,北有瓦剌、鞑靼,整个明朝,大型战役近20起。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于谦这个名字。《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如果历史上没有于谦,明朝已经亡已。历史上著名的京城保卫站就是发生在明英宗(明第六代皇帝)在位期间。
那么强大的帝国怎么一代不如一代?朱元璋处心积虑地建立各种制度,自己殚精竭虑、不辞辛苦地工作,最后还是实现不了常胜不衰的愿望。除了历史的必然性之外,究其自身,是有很多原因的:体制陈旧不变,在位17任皇帝,短命的、懦弱的、专权的、荒淫的、没有责任感的,因为他出身皇族,就可以有资格成为皇帝,这是世袭制的弊端,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明朝的衰败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当品牌创立之后,该怎么去延续它、发展它?并遵循客观规律,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
举一个例子:我在建立了天使班集体——这个品牌后,如何发展它,而不是一陈不变,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从学风、班级吉祥物的发展,以及争章制度,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从城市到农村,生源不一样,家长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也会不一样。特别是在受降小学,我觉得自己的进步非常大,在各领领导、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下,以及自己的逼迫下,我不断反思自己的经验,从第一学期做了小结开始,到后来又发现很多问题,不断改进。举几个例子:光荣卡的演变,从一年级开始的金嗓子、好习惯光荣卡兑换,到二年级是否还合适?我结合了数学学习内容,制作了积分兑换奖卡,以1角、2角、5角、1元这样的方式,并在黑板上设立“天使爱心富豪榜”,每两周进行公布,评出:冠军、亚军和季军。这样紧跟学习的步子,又换了一种评比的方式,孩子们会觉得新鲜又好玩。当然,二年级还没有正式开始实施,相信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就必然需要不停地调整它。
所以,要守住“江山”,守住品牌,需要持久的毅力,和不断的调整、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
这是《明代那些事儿》告诉我的,最强烈的一点。当然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下次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