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王兴国《吃的百科》。
不管好事、坏事,都会遇到“突发”的事。母乳喂养也不例外。
☞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溢奶
6月龄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溢奶,因为小婴儿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置,且贲门(食管与胃接头处)括约肌松弛。喂养方法不当导致吞入气体过多或一次喂太多,亦可发生溢奶。溢奶很难完全避免,缓解溢奶的主要方法是喂奶后宜将婴儿头靠在母亲肩上竖直抱起,轻拍背部,帮助排除吞入的空气。婴儿睡眠时以右侧卧位,可预防睡眠时溢奶而致窒息。
除非宝宝溢奶严重且频繁,或者体重增长不良,否则无需就医。
2.乳头内陷或皲裂
乳头内陷或皲裂也是母乳喂养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处理不当会使母乳喂养失败。乳头内陷需要产前或产后做简单的乳头护理,每日用清水(忌用肥皂或酒精之类)擦洗、挤、捏乳头,亦可用乳头矫正器矫正乳头内陷。
乳母应学会“乳房喂养”,而不是“乳头喂养”,即让宝宝吸整个乳晕及深部,而不仅仅是乳头。只要处理得当,大部分婴儿仍可从扁平或内陷吸吮乳汁。
为防止乳头皲裂造成疼痛,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许乳汁均匀的涂在乳头上,乳汁中丰富的蛋白质和抑菌物质对乳头表皮有保护作用。
3.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纯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或近足月儿生后两周发生的黄疸。一般体格生长良好,无任何临床症状、无须治疗,黄疸可自行消退,应继续母乳喂养。若黄疸明显,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应及时就医。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达15-20毫克/分升或更高,且无其他病理情况,建议停喂母乳3天,待黄疸减轻后,可恢复母乳喂养。停喂母乳期间,母亲应定时挤奶,维持泌乳,婴儿可暂时用配方奶替代喂养。再次喂母乳期间,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
根据《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的建议,以下情况不适宜母乳喂养:母亲正接受化疗或放疗治疗;患活动性肺结核且未经有效治疗;患乙型肝炎且新生儿出生时未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及时接种接受免疫接种者除外);艾滋病感染者;乳房上有疱疹;吸毒。
母亲患其他传染性疾病或服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根据情况决定可否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