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中学语文课本学过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一定还有印象,只是当时为了背诗而背诗,到现在除了些常用的名句之外,其他都统统打包还给语文老师了。
蒋勋说,白居易是个懂音乐的人,他对音乐的描写,可以从感情、声音、技巧三个层次上分别慢慢铺陈开来的。
从最初的转轴拨弦三两声,到第二层次的低眉信手续续弹,最后递进到琵琶演奏的专业指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声音也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音到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宏大场面,似一场现代音乐会开头轻触试音,到中间正式开弹,最后用令人眼花缭乱娴熟的手法把整个音乐会推向高潮。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里回味音乐会的盛况!
以初遇此诗时我们十几岁的年龄,根本无法领略与发现,这首长诗里还暗含着一场精妙绝伦的音乐会描写!
因为年轻,无法解读出作者的深度与广度,错过也就成了必然。
只有当我们越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生活的淬练与风霜,给生命积攒到一定的厚度,再遇《琵琶行》时忽然间就读懂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境。
唐代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个人在不同年龄读此诗,感悟和理解都不尽相同。
年少时读,只见眼前真实景,快落山的夕阳染红天边的云彩,异常美丽妖娆。中年时,能读懂人生进入暮年后,美好时光与短暂时光间的矛盾纠结。
了解唐朝历史的人,还能看懂李商隐在诗中另一层隐喻,唐朝经过几代皇帝劢精图治与开彊拓土后,空前鼎盛繁荣,再美好的时光,都无法挽留一个朝代在到达顶峰后慢慢走向衰落的命运,李商隐不止看到眼前无限好的夕阳,还看到了一个朝代没落前回光返照的辉煌。
有时候,生活是解读名诗最好的方式。
初为人父的爸爸,年轻时为了家庭的生计四处奔波,往往会疏忽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仿佛是一下子。孩子的个头超过了他,面对独立自主的孩子,忽然懂得了珍惜,也许这是现代社会,一部分中国式爸爸的真实写照。庆幸的是,孩子的成长会倒逼父亲的成长,一位称职的父亲会调整好,工作与家庭的时间占比,寻找更多的机会陪伴孩子,这也成了弥补以前缺少陪伴最好的心灵救赎。
事实上,不管是在外的打拼还是在孩子身边的陪伴,当父亲忽然意识到大半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明天。
李商隐的名诗“春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了父亲对孩子无怨无悔付出最真实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