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呕心力作。
屈原小时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
当屈原读到到古人吃苦学习的故事,就主动到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又静心学到知识。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屈原在荒凉山洞里坚持读书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为创作《离骚》等名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堪称知行合一的典范。
陶行知是著名教育家,本名叫陶文浚,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他认同明代圣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从名字上便可看出陶老推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其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社会上有些人只说不做,我们可以称其为“指挥家”,有些人只做不说,我们可以称其为“实干家”,有些人说到做到,我们称其为真君子,受到人们的尊重。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明朝思想家王守仁作了精辟的论述: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与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开来。
《传习录》中讲“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指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而行动是求知的结果。又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例如,我就有这样的体会,每天在简书或其他平台阅读这么多的文章,认为学到了很多,事后再回忆,想不起来。转眼间一天翻篇了,一周过去了,一月也溜走了,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提高。现在想想,是自己践行不多,还是要输出,多写日记,多写文章不断提高。
如果知识不多,则先学知识。知识也是有树干树枝树叶之分的,比方说,有的同学做数字测试题时,同一道题反复错,其实并不是题的问题,而是这个题目涉及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
同时,知识也深度影响行动。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自己想开一个奶茶店,结果去找毫无经验的朋友咨询该怎么开,他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实际上应该找开过店的人、或相关的书籍资料更加靠谱。然而,他找到了不靠谱朋友,朋友糊弄两句,并列出破产的例子,自己也就没有后续行动了,没有动力自然也就不会前进。
有了系统知识,我们真正地践行了吗?知行合一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实践才能将知识内化,并且无形中可以补充更多细节,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通过实践可以给予宝贵的反馈,才能有效消化知识。清朝顾炎武讲“清谈误国”,也就是现在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知识服务社会,才真正体现价值。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需要深入理解弄明白,它是王阳明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亲自实践得到的智慧结晶。时代在变,理念不变,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