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做过微笑实验:走在街上,冲陌生人微笑,看每个人的反应。有人选择漠视,好像没有看见微笑;有人选择微笑回应;有人选择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有人选择白了一眼,走了。为什么每个人对微笑的反应不同?这涉及到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觉。相同的微笑面孔刺激变成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的感觉皮层。信号在那里被转换为事件或物体的感觉。知觉过程通过将这些感觉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记忆、期望、情绪和动机联系起来,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解释。知觉为感觉赋予意义,所以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看到同样的微笑表情,每个人对其的解释不同。
知觉的任务就是从环境中提取感觉信息,然后将其组织为稳定而有意义的知觉物(比如:一只哈士奇狗)。一个知觉物并不仅仅是一个感觉,还包含了与感觉相关的意义。形成知觉物的过程看上去就好像把一个模式加到感觉上,这包括两个过程,心理学家称为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会让人在对事物或事件进行解读时受到感知者的目标、过去经历、知识、预期、记忆、动机和文化背量的影响,又称为概念驱动型加工。比如,尝试在一间杂乱的屋子里找到你房间钥匙就需要自上而下的加工。事物或事件的解读是感知者自己设定的概念(有预见性?)。
自下而上的加工使得刺激的特征(而不是我们脑海中的概念)对我们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又称为刺激驱动型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强烈依赖于大脑中用于感觉这些刺激特征的特征感受器:是否移动?是什么颜色的?是刺鼻的、甜的、疼的、好闻的、湿的还是热的?当你在水族馆中注意到一条移动的鱼,或在炒菜中吃到辣椒,又或者是在夜晚中注意到大声的吵闹。事物或事件的解读是刺激的特征对感知者的影响(有随机性?)。
无论是刺激驱动型加工还是概念驱动型加工,刺激都经过了大脑的知觉加工过程,形成知觉物。
在理解感觉和知觉方面,错觉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当我们的大脑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解释某种刺激进而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体验到错觉。明明是一样的书,一个横放一个竖放,感觉一个长,一个短。明明是南方,感觉就是北方。这都是错觉。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他人看来缺点多多的人,在情人眼里没有缺点,都是优点。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的孩子,在同学朋友眼中优点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