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学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弯去给女儿调换一下昨天买的衣服。刚到巴山市场路口,就看到一个骑着电三轮的中年妇女,正在把玉米棒子从袋子里拿出来,一个个摆在三轮车上,准备售卖。
这么早就有玉米了?周末还看到庄稼地里待收的麦子,这周一就看到了开始售卖的玉米,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不过,作为一名“玉米粉”(还不敢称“玉米迷”,毕竟天下美食那么多,不能钟情它一个。),遇见今年新鲜的玉米,又岂能错过。
卖家很热情,忙招呼我,边剥开玉米让我看边说:“五块钱四穗,你要十块钱的话就给你十穗。”
玉米确实新鲜。只看看那翠绿的外皮和湿露油亮的玉米须就知道。卖家很麻溜的就拾了一袋子放到了我的车篓里。
说话间,又有几个人围了过来。一大麻袋玉米,一小会儿功夫就被顾客买走大半。看着玉米,不由得感叹:现在生活确实好了,早早就能吃上新鲜的玉米,早早就舍得掰下这未成熟的玉米来卖。
还记得小时候,老农民全靠庄稼地里的收成,颗颗粒粒都是宝,掉在砖缝里、土块中的粮食都要捡出来。
小时候的孩子都嘴馋,烧麦子、烤玉米豆子,闻着香味都会流口水,但很多时候都得偷偷的干。由于玉米的吃法更多,从小便对它情有独钟。但那时候,为了多卖几毛钱,很多时候是舍不得早早掰下来吃它,那简直太奢侈。大多时候,都是捡一些歪瓜裂枣没成熟,晒干又没斤称的煮来吃。但不管怎样,总是能解解馋,还是相当满足的。
后来长大些,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时候不太在意多那几穗玉米会多卖几个钱,家里便会在玉米季里不时飘出煮玉米的香味,也会变着法的吃玉米。
再后来,即便不是玉米季,也能、也舍得在超市里买玉米吃,什么甜玉米、黏玉米、黑玉米、五色玉米,但总觉得没有应季的吃着香,也没有本地玉米嚼着甜。
至今还记得幸福巷里那个烤玉米的摊子。由于附近独此一家,再加上老板确实有一手,待人又热情,常常顾客盈门。刚毕业那会儿,几乎每周都会和闺蜜一起逛街,每次逛街都会有意无意的绕到那里,买一穗烤玉米,一掰两开,俩人边走边啃,甚是惬意。他家的玉米,从两元吃到三元、四元,直到后来的五元,常吃不厌。
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改造,环保要求越来越严,电烤炉越来越普遍,他的摊位便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地方。有时偶尔走到哪里,还是会想起排队买玉米的情形和与闺蜜一起啃玉米的畅意。
现在,电烤玉米也很多,口味也很多,什么孜然味、蒜香味、海苔味,五花八门,但总觉缺点乡间的野味。
不过,随着年龄的变化,更钟情于玉米的自然味道,还记得,去年闺蜜从自家地里专门掰了玉米送过来,让放在冰箱里,随吃随拿,清煮、炖汤,都是美味,以致连孩子跟着也成了玉米粉。
看着喜人的鲜玉米,不由得想起“青纱帐里浴夕阳,凉风阵阵闻谷香。夏播秋收说丰年,喜看苞里万金藏。”
又是一个玉米季,又是一个金黄时节!
来吧,热情拥你入口,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