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05天。
现在书店的情绪管理主题绘本非常多,题目大多是“好难过”,“好担心”,“好生气”,这说明我们很关心孩子的情绪健康,但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情绪也是越来越丰富。
如果有一天,他百无聊赖地跟我们说“哎,好无聊”。那我们怎么引导他们呢?是跟他们握手说,爸爸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某天下午也无聊,这很正常,找找事情做就好了。还是能有一些更高明的见解呢,要是我们绞尽脑汁也没什么招数了。
今天分享的绘本就可以帮到我们,它是绘本界的大神,日本作家吉竹伸介创作的《好无聊啊好无聊》,它用好玩的想象力和孩子们能理解的哲学感,回答了如何与无聊情绪共处的问题。为此还获得了“纽约时报2019年十佳绘本”。
无聊这件事有这么重要吗?至于专门去做一个以它为主题的绘本吗,会不会太夸张了。这个问题如果问心理学家,他会给你看他做的关于无聊的科研成果,可能都著作等身了,那他们有什么重大发现呢?
举个例子,研究者就通过访问多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发现,无聊这种情绪对孩子来说很有价值,可以帮孩子学习到如何自得其乐,如何去发挥创意解闷。研究者还指出,具备适应无聊的能力,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就,因为无聊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思索生活的机会。
了解了关于无聊的这种心理学研究,我们也愿意重视无聊对孩子成长的价值。现在问题来了,如何让孩子具备适应无聊的能力呢?
《好无聊啊好无聊》这个绘本简直就是标配。让人禁不住猜测这个作者吉竹伸介,是不是正因为适应了很多无聊时光,才能创作出这么神来一笔的作品。
那这个作品到底是怎么帮孩子适应无聊的呢?可以总结为三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作者具体又形象地展现了无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画面中的小朋友把书和玩具都撇在一边,看来什么也吸引不了他了。他坐在沙发上,坐也不是,躺也不是。这种难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让有过同种感受的小朋友,一下子找到共鸣,盖章确定,原来这就是无聊啊。
其次,作者借助这个主人公小男孩,带领大家去寻找摆脱无聊的办法,那就是换点新花样。比如玩一玩,坐在地上一点儿一点儿挪屁股的游戏。再比如试着把鞋子穿在手上,把衣服套在头上。这些有点儿反常、无厘头的做法,虽然没能让小男孩彻底摆脱无聊感,但感觉起来也有那么一点儿意思。
最后,作者开始放大招了。引导孩子们理解无聊不是坏事,挺有价值的。故事里小男孩探索完各种摆脱无聊的办法后,突然灵光一闪发现,一直去想各种无聊的事,居然挺有意思,而且无论多无聊的事,都可以变得有意思,另外,正因为那些无聊的时刻,做有意思的事才显得更开心。
以上这三点,就是这个绘本帮助孩子去适应无聊时光的核心办法。那我们怎么和孩子一起共读这个绘本,让孩子能掌握这些方法呢?
第一个做法是尊重理解孩子的无聊情绪。当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有点无聊的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别觉得他们在无病呻吟,也别觉得小屁孩懂什么无聊,三言两语就把他们给打发走了,使得他们在无聊中真的不知所措。
第二个做法是跟交流一下,故事里这个小男孩摆脱无聊心情的办法,鼓励孩子也变着花样去做事,就像故事里的这个小朋友,哪怕你是换个花样穿衣服,是不是也能获得一些小乐趣呢。有了我们的鼓励,孩子会对适应无聊时光更有信心。
第三个做法是刻意地留出让孩子和无聊相处的时光。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孩子们有了超长的假期,然后大人们就开始担心,这孩子都无聊坏了。而透过我们今天的分享,是不是也能理解、学会和无聊相处。其实对孩子成长也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呢。
在无聊中,孩子能去创意,能去想象,能学会独处,能学会珍惜开心的时刻。而一旦把那个无聊的时光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也可以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成熟,变得更丰盈。
所以我们现在国家正在落实“双减”政策,给孩子们留出了更多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希望咱们的孩子能适当地停下来。哪怕你就是无聊这么一下,其实也不见得会输给那些忙碌,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忙碌的补课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