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华杉详解
孔子说,仁德离人很远么?我想要仁,它就来了!
朱熹注解说,仁,是心之德,在内不在外。你自己心里装着,如王阳明言,自己心里有良知,凭这良心去做,那仁自然就来了,哪有去远处找仁德的呢?
程颐注解说:“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中庸》里还记了孔子一句话:“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在我们中间,并不是离我们很远,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人群,他追求的那东西肯定不是道!如果一个人很清高,不合群,不跟大家在一起,他说他在追求道,那肯定是无道。
仁,就在我们心中,小时侯知道该勤奋学习,但是贪玩偷懒,做不到;长大了每件事其实都知道该怎么办,但各种贪心偷懒,也做不到。
没办法,没办法。
没办法是不是就放弃呢?
不放弃,做得一件是一件,做到一步巩固一步。勿忘勿助,持续改善。
王阳明提出一个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修身心法,可从两方面解释:
一呢,是圣人不分大小,比如圣人是金子,尧舜是一万斤,我是五百斤也行,但同样是纯金。不要搞三千斤破铜烂铁。王阳明这个说法,很有教益。我们平时呢,最在意跟人斗斤两,老觉得谁比我成功,谁比我钱多,却不在意自己的独特价值。所以——只为自己争成色,莫与他人斗斤两。我只有二两页不行,但我这二两,是百分百纯金,别人弄不来的。比如马云是中国首富,我是个幼儿园教师,但我能做到全世界最好的幼儿园教师,我成色也不比他差。
第二,圣人办大事,成大功,他处理的事,我可能没遇到过,也没机会遇上。但我处理的事,他多半都遇到过、处理过。那么,当我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这件事,这种情况,如果是圣人——比如孔子——遇到,他会怎么处理,如此对一件件事,都用这种“圣人情景模拟法”来默戏,修身精进,成长就快了。
仁不远人,道不远人,每个人天生都懂,都会,关键是态度、意识和毅力,加一些儒家修身的心法,你会越修越投入的!说颜回,一箪食,一飘饮,穷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你也不改其乐。修身养性,确实是乐在其中啊!
刘澔觉
不要给自己放弃找理由,做人没有试卷考核你,自己也不要自圆其说,为了选择这样的方式,而放过自己。选择放过自己,那么之后只要遇到问题习惯性就要放过自己。放自己一马,这马都跑了,你也就没什么奔跑的力量了。
人生没有高低,在自己做的这件事上,能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你也是最优秀的。并非行业之间就要排个高低,这是人的心理病。这种价值观导向,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也需要我们能静下来,内观看自己。
读圣人的书,读优秀人写的书,就是要学习他在这件事上如何处理的,那么你读了,就要按着这个去做,自然有所体会。这个情景模拟法自然就越来越熟练,获得了这样的能力,那剩下的就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