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

    第一次接触“深度学习”这个词,源于2020年1月薛主任推荐的一本书——《深度学习: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性探究式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提出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过程是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业内容,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拥有探究精神的自主学习者。

    2021年8月再次接触“深度学习”这个词,源于杜主任推荐的一本书——《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中作者指出,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这两本书,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都指向两个关键词——素养和能力。假期细细研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说实话,书中有很多内容不好理解,例如“两次倒转”“双微驱动”等专业术语,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除了反复阅读、思考之外,我还尝试了新的理解方式,将难理解的篇章借助喜马拉雅软件通过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看书看累了,就一边闭眼休息,一边听自己的音频,让这些内容在我的脑海进行“反刍”。


思维导图


    研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深度学习”是个新词,但深度学习并不是新东西,它就是“真”教学,就是教学应该有的样子。换言之,深度学习就是好的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好的教学,真的教学,就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

    深度学习中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才能让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总结一下,有以下两项措施。

一、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要确立最近发展区,前提是要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水平。那么,就需要我们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同时还需要确定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即凭借学生个人现有能力和努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水平,要达到这个水平,就必须学习有难度的内容、完成有挑战的任务,即维果茨基所说的“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学科结构与内容,充分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规律、学习特点,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愿望、喜怒哀乐。其次,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如何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最后,我们要做到:既不因学习困难就降低难度,也不因“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而将自己置于教学活动之外,帮助学生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二、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

    学生成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对象,并能从中获得发展。作为教师,我们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这种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也就是“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与知识、与教材上的内容不同,不是它们的简单复制翻版,而是对它们进行转化的结果,是它们的活动化、具体化,是能够与学生反生关联并能逐渐展开的活动样态。因此,在与教材对话时,我们要明确这样的理念:我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明确了这样的理念之后,我们就要灵活运用和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认为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教学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中叙述生活是由繁至简的过程,对琐碎的生活事件提升概括,往往比真实的生活要高,要抽象。而教学任务是由简到繁,把教材概念化的知识还原成贴近儿童的、具体的人和事,把活生生的人和事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实现还原生活的功能。前段时间,在进行语文素养立意试题设计时,结合着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我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钱塘江大潮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往,然而,迷人的潮水也暗浮汹涌,潮水吞人现象屡屡发生。假设你是政府管理人员,为防止类似图中卷人事件的发生,应采取哪些措施?这个试题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激发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着深度学习来看,其实我们在教授《观潮》一课时,就可以将这个素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潮水的壮观场面时,也了解潮水潜在的危险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材料要紧跟时代,反映社会。

    世事变迁太快,总让人预料不到,就如今年7.20的暴雨,7.30的疫情,因此,在备课时,要将当下的实情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及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主题为“我们与环境”,除了引导学生了解小区、校园的身边环境,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的当下的社会环境:暴雨、疫情、沙尘暴、泥石流、垃圾处理等问题,借助口语交际这个平台,让学生深度了解我们所处的真实环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为我们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国际形势、国内大事、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社区活动、日常生活等等,都是教学设计中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恰当运用,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教学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把社会的期望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愿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教学材料所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带领学生从自在的个体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未来社会的主人。

    在网络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在芯片植入已经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时代,深度学习尤其倍显迫切。除知识外,学生成长的愿望、敏锐的感受力、理性的体验、思想的情感色彩以及为他人为社会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都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和引导的,因此,研究教学本质,让深度学习指向课堂教学,让教学触及学生心灵,作为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