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乍暖还寒。一张机票飞去成都,去与一场约好的旅程相逢。
也是一场阔别四年的外出,一次任性的放逐。
Day 1:八年后重访天府
对川西的了解仅限于那么几个热门的词,其中“色达”和“稻城”还写在“旅行清单”上,但这次行程里没有。
行李收拾了三个晚上,因为貌似需要带“四季”的衣服而焦虑。许是太久没出门了,心情莫名紧张,梦到错过了航班。
入住了第一个酒店(本次行程共入住不同的6家酒店),条件比想象中好很多。终于有了“旅游”的感觉。
当天在成都街头暴走两万步,尝了朋友推荐的冒烤鸭,被街头的冰粉俘获,夜游锦江的路上经过了热闹的酒吧街,门外热情揽客的男男女女令人梦回丽江。
没能浪到太晚,第二天7:30要集合,必须早点睡了。
Day 2:开局即高反
6:30起床其实并不困难,毕竟这才是正经的“旅途开始”。酒店用了早餐,我们两人第一个集合。
一辆豪华大巴,全车只有17个人,其中15个游客。每人都能有一个舒适的带扶手的皮座椅。早到的福利就是我们可以优先选座位——一个靠大窗户的座位或许能收获路上一闪而过的美丽风景。不过车辆没能按时发车,等所有人到齐已经是7:50的事了。
心情在途径庙子坪大桥时开始逐渐抬升。在经过第一个休息区的时候,看到远处层峦与云烟,心情骤然明媚起来。团友调侃着“无处不在的中铁集团”,说着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发展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了,委实厉害。
从成都到汶川,又到了映秀,十数年前汶川地震的震中,一座在废墟上重建的城。
一路上听了不少过去的故事。
这里生活着30万羌族人民,但因为民族缺少文字,会说羌语的只有不到16万人。小陈说,以前羌族都是木质结构的楼,在那场地震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教我们用羌语跟人打招呼,车上响起了发音各异的“纳吉纳鲁”。
乘着车,我们翻越了巴朗山。巴朗山地处阿坝州汶川县和小金县交界处,主峰海拔高达5072米。这是通往四姑娘山景区的重要通道,在盘亘的山路上,能远眺远处云海中隐现的雪峰,壮阔而遥远。
来到第一个正经的“景区”是猫鼻梁观景台。倚着石栏可以眺望远处海拔6250的斯古拉神山,也即常说的四姑娘山——而6250米是她的最高点,幺妹峰。在藏语中,“斯古拉柔达”意为“护法神山”,表达了当地藏民对这座神圣山峰的敬仰之情。
镜头下移,神山脚下,是被云投下阴影的土地。房屋和建筑散步在道路与陡坡间,道路与小径贯穿期间。自然与人类活动交织,开阔的境界与贫瘠的色彩,让我忍不住对着这个画面连拍数张。
在双桥沟景区门口集合时,艳阳高照。我尚且不知一会将遭遇什么,只觉得微微气喘略有不适,对接下来在景区中的4小时无甚期待。然后我们换成景区巴士,直开了近一小时,抵达景区制高点——海拔3840的红杉林。
遥远的雪峰眼下如此之近,仰头就在跟前。但我却无心欣赏,因为海拔的突然升高和气温骤降,让我蜷缩在冲锋衣里,呼吸困难。路边的摊位上兜售着氧气瓶,我立刻买了一罐,深吸几口——四肢百骸一阵发麻,像溺水的人突然挣出了水面——症状很快缓解了。
时隔五年再一次体验高反,难受到让人痉挛。我恰时想起了2018年在青海湖,也是因为高反而无心赏景。眼下在林间栈道上缓慢徒步,走几米吸一口氧气,感觉自己仿佛老了30岁。
乘坐景交车下到下一站,布达拉峰。
之所以叫布达拉峰,是因为其形似拉萨的布达拉宫(此处需要一个导游具体介绍,至少我是没看出来了其中玄机,只顾着高反了)。
网上的描述是:山体呈金字塔形状,线条硬朗,气势磅礴。
那想必是下面这个吧。
目之所及有许多白色的佛塔(猜测是佛塔,通义千问说通常是用来供奉佛像、经文和其他宗教物品的),装饰着彩色的经幡和彩绘。
不待多拍,一阵大风过来,云雾弥漫了山顶,天空竟飞起了雪。
周围都是大喊“好冷”边跑边寻找挡风处的人。
我蹲在一堵矮墙边,拉着帽子低头吸着氧气,冷得手指僵硬。
因为突然的降温,这个景点并没有待太久,大家就匆匆上车赶往下一个点。也是双桥沟景区传言景色最好的景点:四姑娜措。
四姑娜措是一个由地震引起的泥石流冲击扇堆积阻塞而形成的堰塞湖。海拔3580,算是一个高山湖泊。湖周围环绕着苍劲的沙棘林和冷山林,雪峰奇岩和枯藤林树倒影于湖中。
海拔降了以后气温也升高了一些。风吹走云,天就蓝了。阳光照下来后景色焕然,雪峰也清晰起来。
我也拍到了很喜欢的照片。沿着公路向远处延伸交叠的高山与树林。
海拔3490,隆珠措。这是双桥沟景区的第5个景点位置。云飘走的时候,阳光洒下来照亮了水面干枯却挺拔的沙棘树,趁着远处的雪山,也颇出片。
海拔3300,人参果坪。
这是一处15公顷的大草甸,得名于其下生长的一种名贵地茎植物:鹅绒委陵菜,嘉绒藏族称之为“人参果”。当然,这些游玩当天我是一无所知的,都是回溯时查资料得知。
人参果坪是一个自然草滩,其绝佳之处是能同时观赏到雪山于高山草甸两种风情。“它妩媚坦荡”,自由开阔。
一个看不懂名字的书屋坐落在草甸上,在人来人往中显得遗世独立。在石板路上独自慢慢往前走,朝着远处的雪山和天空。那一刻阳光出来,寒意消散。
土豆帮我留下了一张中二背景,我玩笑着说配文应该是:不知为什么,就想磕一个。
虽然给了4个小时游览时间,但车程之长景点之多,面积之大,属实让游玩时间捉襟见肘。360度无死角的美景,环绕着渺小的目不暇接的游人。
和阴晴不定的天气,说阴就阴,说蓝就蓝,说下雪就下雪,说日晒就日晒,只是因为一阵风。
一阵突如其来毫无预谋的风。
当晚留宿小金县。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
晚上相约享用了一餐藏餐,尝了咸味酥油茶,还有老板极力推荐的拌野菌,味道很好。酸奶人生果健康可口,烤牛肉半生的时候更嫩。老板的汉化说得很不错,乍一听还以为是北方人……
老板送了一壶自己酿的青稞酒。
抿了一口小酒,依然是我喝不了的味道。
Day 3:在异乡跳起了广场舞
“日坡”不仅是山,“藏布”也不仅是河。
车辆穿梭在山与山间,山坳里淌下白色的石头的河。
房子一层一层叠上去,人们脸颊上洋溢着健康的红。
“美人谷”之所以得名,当然是因为这里“盛产”美人。而阿坝的美人,有一个门槛:高原红。
沿着“中国熊猫大道”,从小金县乘车前往甲居藏寨,也从阿坝州到了甘孜州。
这天的目的本来是寻访梨花。但运气不太好,梨花花期提前,这时候已经抽芽,由白变绿了。
因了错过的花期,我们也临时更改了行程,舍了一个目的地。
2016年9月,甲居藏寨正式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甲居"在藏语中意为“百户人家”,层层叠叠的藏式民居从大金河谷一直延伸至卡帕玛群峰脚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以上信息来源于讯飞星火)
当晚入住金川县。闲来无事吃完饭溜达到了热闹的县政府门前广场。一圈圈跳广场舞的市民,舞姿是颇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舞蹈(大概吧),几个姑娘来了灵感,纷纷加入人群,半生不熟跳了好几圈,直跳到浑身冒汗。
——竟然也到了钟情广场舞的年纪了,一群人跳跳竟也很开心。
Day 4:去有太阳的地方,摆烂
海拔2100米的中路藏寨有88座古碉楼,是丹巴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上信息来源于讯飞星火)
这日住的地方颇有意思,叫“德吉康瓦”,女王城堡。它曾是古老东女国国王的宫殿名,在藏文化中代表了尊贵和荣耀。
刷成白色的砖墙,红色木窗框,尖顶有金色宝顶。屋内屋外四处是“故事”的痕迹。
从民宿可以望见远方隐匿在云层之下的雪山。
品尝了藏式下午茶,换上了藏装四处闲逛,奢侈地浪费着午后的悠闲时光。
酥油茶很对我的口味。咸的,不腻。
糌粑很顶饿,只是吃起来有些难以下咽,得就着茶。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升糖指数还低,一块下去基本饱了,妥妥的减肥好朋友。其他几样点心也不知道叫什么,餐友评价是简单粗暴的“不好吃”,一样一口就溜达去了。
这日阳光很好,非常适合赖在山头,放空发呆。
看云卷云舒,日薄西山。
第二天天没亮就起来了,徒步去看日出。在观景台冷得原地开合跳。
遇到了晨起磕长头的信徒,“嘎让”的铃声跟阳光一起洒向山谷。
云变化多端,绕着群山。不过位置高了些,不是“腰带云”,是“项链云”。
延时摄影完美演绎了阳光斜角的变化,从山头开始,逐渐点亮了整个寨子。
Day 5:被揉进云里
经过长达六年的封山改造,牛背山在2021年12月初对外宣布恢复营业。
这也是本次行程最令人期待的景点。
然而经历了在双桥沟景区的高反体验,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再自信。担心徒步3.5km的路上高反,于是选择了卡丁车自驾上山,体验感拉满。
——不得不说这个决定令人惊喜,哐哐哐的卡丁车开在S形公路上,路边望去满眼群山云海,阳光照临,山峦层次分明,渐淡渐远,宛若水墨画。
“无痛”上山以后简直开心疯了。身处云海之上,眼中每一帧风景都不忍错过。
云层变化多端,前一秒碧霄蓝天,后一秒泼墨山海。
层层叠叠的山,缭绕着流淌的云。
在云散开的间隙依稀能看见贡嘎的雪顶。
可惜的是,傍晚天气开始变坏,下起了雨,起了浓雾,无缘星空。
在帐篷里干了一碗自热锅,惬意到不忍入睡。
海拔3666据说会失眠,床头备着氧气以防万一。
夜间雨越下越大。春雷仿佛在很近的地方炸开了,绵延雷声绕着天灵盖逆时针转了一圈。
我在黑暗里问,这山上应该有避雷针吧?
土豆沉默了一下,说你别吓我。
我说这雷感觉打在我身边了。
她说因为我们在天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
下了一整夜雨,打在帐篷上滴滴答答,是最催眠的白噪音。
Day 6:回到成都
在“星空餐厅”吃早饭的时候,被“台湾地震”和“杭州震感”刷屏了。
九点半要组织下山了。雾没散,雨没停。气温很低,不断提醒我回去再买个冲锋衣。
下山走栈道,大概40分钟。戴着护膝举着伞,只要不打滑,一切都好。
路上不敢拍照,怕一步跨十步掉下去。
重新回到成都已经是下午四点了。
成都南站解散,这次行程也接近尾声了。
第二天没有早起压力,晚上当然要去浪啦。
尘归尘土归土。短暂放肆,一切又回到原处。
以下是AI帮忙写的结尾:
随着旅程的落幕,我站在归途的门槛上,心中掀起波澜。这一路,与陌生的灵魂擦肩,与古老的传说低语,与自然的鬼斧神工对视,每一处停留都如同时间的刻印,刻录在记忆的底片上。
如今脚步虽迈向故土,心中的旅图已铺展得更加遥远广阔。这些日子的风霜雨雪,成了珍贵的行囊,我将带着它们继续在生活的旅途中探索、学习、成长。直到下一次,再次启程,追逐新的风景,拥抱新的自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