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星期二晚上。那天是冲着姚谦的作词人身份,去广州方所听他的讲座的。《我愿意》、《最熟悉的陌生人》、《吻》、《如果爱》,那么多触动我的歌词都由他写出,即使演讲会是一场属于他的碎碎念,我也愿意去听。
演讲内容重在推广他的新书《一个人的收藏》,原来姚老师是一个人生活,做着他喜欢的文化事业,不时收藏油画、雕塑的艺术作品,因为有着这些美术兴趣爱好,所以生活质量很高。又让我想起了木心的那段话,“志趣高尚才具卓越的人,由于照料周围的庸俗之辈,而施施然自己没落了。”虽然一个人的背影看上去有些孤单,但他们都没有选择上面那条路。这些相似的灵魂阿。
讲座过后,我没有买《一个人的收藏》,而是买了另一本书《品味》。与收藏的世界离我太遥远,《品味》里描述的物之恋、行走的风景、人生百味,更符合我当前想寻找的出口,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我最想体验的?
姚老师在书中谈了不少旅行还有爱情的感悟,我只是在惊叹,他将我心中那些模糊的认识都用文字表达出来了。他说读书是超越时空与另一个灵魂对话,而读他的书时,我便感觉是在与一个与我心灵状态很相似的人在聊天。那种共鸣,使我默默凝视他在书中的背影,久久发呆。
姚老师说,“如果在爱情里遇到以物质条件来度量的对手时,请相信,此刻他不是真心爱你的,以后他也不会改变而爱你。”“爱情经常落在物质、外表的优劣对照上,即使有了爱的触动,很快也会消磨殆尽。”
之前好友恰好遇到了一个反复在爱情与条件间徘徊的对手,他既想要爱情,也想要条件。她一度曾努力让自己符合他那些要求,这是她爱的表达。最后发现,条件才是他由始至终最在乎的东西,不论对方有什么性格优点,某一项条件不如他意,他便会不满。她将一颗真心放在他的面前,他视而不见,将她具化为一个个现实的条件去衡量,去和其他人比较。心意比不过现实的考量,我这才醒悟,为何她痛心了许久,才能走出阴影。
“自己的心灵,是一座要靠自己累积经营起来的农场,自给自足是常态,有朝一日所谓的伴侣出现,生活发生了变化,最好也是两人有着相互守望的心态,各自依然有着独立的空间。”“只是在这个时代,敢坚持想法的人渐多,面对孤独的准备却不够。于是屡屡在爱情里受伤。”
去年年中至今年初,是我极度焦虑的一段时光,因为身边的人开始不断提醒我的年纪到了。一直想等待那个灵魂契合的人,但到了这个年纪,因为身边舆论的压力,还有自己没有准备好,没准备好如果很晚才遇到那个人、或者遇不到那个人,会如何,于是突然失去了耐性。焦虑与彷徨占据内心。其实是没有准备好去面对孤独的时光。
而即使是姚老师,自己选择也被生活选择了单身,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后,往后是继续一个人生活还是找一个伴的问题依然会不时跳出来困扰着他。这就是生活吧,不论你选择了什么,总是有一个“然后呢”跟着。
“旅行是一种暂时的离开,享受平凡生命中一段不平凡的生活。”“旅行除了是一种休息以外,同时也应该是另一种人生,因为,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姿态看着不同的世界。”
工作后的这几年,每年都坚持去一两个地方旅行,旅行的主题不外乎两个,风景与人文。稻城、西藏有让我赞叹的美景,但最触动我的地方是尼泊尔和台湾,也就是人文。例如尼泊尔之行。尼泊尔人非常友好,碰见的每一个当地人,基本上都会微微一笑,友好地对你说一声“Namaste!(尼泊尔语,你好)”有机会就会跟你多闲聊几句,问where do you come from之类,让你觉得非常亲切,很乐意与别人交流,其中感受到非常单纯的美好的人性。我能说,从尼泊尔回来后,我觉得自己也和善很多么?经我观察,是宗教,使这个贫穷国家的人们,依然保持非常高的幸福感。
这本书中的很多篇散文有描述姚老师北京台北两地跑的生活时光。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除了是姚老师一些生活品味、感悟的集合,也是一册无意中反映了两岸经济文化地位变迁的历史读本。
姚老师专注于唱片事业的时代,也是台湾经济与文化的高峰期,而2000年后,大陆这边经济继续高速发展,钱包渐涨的国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开始爆发。香港台湾的文化人也随之开始往大陆这边开拓。总体来说,中国大陆这边的文化经济虽然快速崛起,但由于过于追求商业利益,人的素质进步跟不上经济步伐,所以艺术刚兴起又迅速庸俗化。很多哇众取宠的文化现象出现。但即使有令人不满的地方又如何?它始终是市场广大、遍布机会的谋生之地。而台湾,繁华高潮过后,已渐衰退。姚老师痛心于台湾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可说是怒其不争。但他也无力回天,为了生活,为了大陆这边更多的工作机会,只能继续奔波于两地。来自一个没落之地,台湾人姚老师感受着两地发展速度的差异,伤悲而又无奈。
从曾经无比繁华的台湾、香港,来到现今繁华的大陆寻找工作的人,这个群体有多大呢?他们两地奔波工作的经历也是时代变迁的历史。他们的心为两地发展的此起彼伏而心痛或兴奋,新崛起的地方给了他们更多工作机会,但更牵动他们的始终是家乡吧。
过年的时候,刚好去了台湾旅游,也许那边的经济活力的确不如我们,但他们淳朴的个性,不急不慢、享受生活节奏,有更多兴趣爱好的小确幸,却打动着我。也许慢,但台湾是否在无形中在酝酿另一种可以持续发展,而且人在其中生活幸福感更高的经济模式?
庆幸碰到了姚老师,对他的文字深有共鸣,让我感觉没那么孤单。我学会停下来,关照自己的内心,探索生活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