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典爱情诗的表达密码

  探寻经典爱情诗的表达密码

              ——我教《诗经·关雎》

                            曹公奇

       摘 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经典爱情诗《关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究这首诗的表达密码,进而理解它流传千古的奥妙。反复诵读,理解《关雎》“君子”“淑女”式的情感价值;学习其表现形式,感悟这首诗高超的表达效果;从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切入,探究这首诗文化传承的作用与价值。教读本首诗,将其作为学习《蒹葭》《式微》《子衿》的引导与示范。

       关键词:爱情诗;表达密码;学习《关雎》;教读引领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也是流传千古的经典爱情诗,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名家都执教过《关雎》公开课。在这种背景下,我要再上《关雎》公开课,到底怎样选取教学内容,如何上才有新意呢?思忖再三,我觉得面对县城学校的学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所谓的“新异”,还是老老实实地依据教材的设置和教学的需要、按照这首诗应有的样子去教学它。那么,作为最经典的爱情诗《关雎》,它究竟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它的表达密码有哪些呢?愚以为,只有循着诗歌的本源去教学,才能教出诗歌的本真,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读出诗歌的情感内涵密码

       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对于学习基础不是特别雄厚的初中学生,读懂诗歌,读好诗歌,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及其文化价值,这是阅读经典诗歌的根本,也是基础前提。所以,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把第一个学习任务设置为:读读这首诗,说说其内容。主问题:这是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学生还是较难读懂《诗经》的。即使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反复诵读《关雎》,但也并不能全面真正完全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情感,这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就可以得知。因此,还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全面细致地理解全诗内容主旨,这是进一步解读、赏析的前提基础。

       师:大家齐读得节奏好了一些。课前大家自己读过了这首诗,刚才我们又读了三遍。读了以后,大家想想,这是一首爱情诗,它写了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呢?或者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这个问题,一句话回答起来也许难一些,那咱们就一点一点地看。教材上把这首诗分为三章,我们先看第一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写的什么事情?

        生:写的相爱的事。

       师:从哪儿看出写的是相爱的事?

        生:……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四句诗的意思解释一下?

       生:关关的雎鸠鸟,在河的洲头。文静美好的善良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师:意思基本对着呢。现在说说,这一章写的是什么事情?

        生:把淑女比作鸟……

        师:是把淑女比作鸟?是不是这样的,你说。

        生:君子对女子的爱,像雎鸠鸟那样的爱。

        师:雎鸠怎样的爱?这样,你先把这四句诗的意思再梳理一下,然后再说。

        生: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那河的陆地上。文静美好的女子,真是君子的好配偶。写的是君子爱慕文静美好的女子,像雎鸠鸟那样形影不离。

        师:君子喜欢淑女,像雎鸠鸟那样形影不离。这里,从雎鸠鸟写到君子爱慕淑女,一个是君子,一个是淑女。男子是什么?君子。怎样的男子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

       生:有节气,有绅士风度。

       师:对,有节气,绅士风度的人才是君子。不是普通的、一般的人都可以叫做君子的。在先秦时期,“君子”主要指“君王之子”,强调的是地位的崇高。后来,“君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也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因此,“君子好逑”中的“君子”不仅指地位高贵的人,更指的是道德品质崇高的男子。

        师:那么女子是淑女,怎样的女子才算得上是淑女呢?

       生: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

        师: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窈窕,指的是身材体态美好;淑,是好、善良的意思。不仅是外形漂亮美好,而且品行贤淑善良。这样美丽而有品行的女子,才能称得上是淑女。

        师:君子仰慕的是淑女啊。第一章是从雎鸠鸟的关关和鸣,写到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学生不甚清楚地词语和诗句,引导学生去理解诗意。对于“君子”和“淑女”内涵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一种积极美好的正确引导;对“左右流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诗句的细致理解,甚至与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区别,既是对古今语言文字运用的深度学习,更是对诗歌中淑女美好形象与君子“求之不得”生动描绘的品味赏析;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词语活用与篇章实写虚写的讨论,进一步体会感悟诗歌的情感内涵,进而全面理解诗歌,感悟其中的情感价值观。

        其实,学生在反复朗读以后,对这首诗内容情感的理解还只是一种模糊、朦胧的印象。课堂上的学习,就是老师在与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交流中,引领、启发学生,对诗句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读出诗歌的情感内涵密码,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并学会读诗。

       二、品悟诗歌的表达效果密码

       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知道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只是阅读的第一步。《关雎》为什么会流传至今,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经典之作?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诗经》的开篇之作,也不仅仅因为它写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我们课堂教学,还需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品悟这首诗在表情达意上采用了什么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为此,我把学习任务二设计为:品品这首诗,悟悟其效果。主问题:从表现形式上看,这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艺术效果?主要从这首诗在用词上、在句式上、在章节上的特点入手,品悟它艺术形式及表达效果的密码。

        师:反复地咏唱,是强调某一种情感。你看,“窈窕淑女”“窈窕淑女”这样反复的唱,是表达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章节上反复地说,“参差荇菜”“参差荇菜”,其实表达效果是一样。我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文本,也是经常用重章叠句这种形式的?

       生:抒情上。

       师:抒情什么?

       生:抒情散文。

       师:哪篇抒情散文经常这样重复呢?举例说说。

       生:《安塞腰鼓》。

        师:《安塞腰鼓》中有叠句,有重章么?我们想想,哪些文本经常有重章形式?

       生:歌词。

        师:对啊,歌词。我们唱一首歌,如果这首歌有两段,有三段,往往就是这样重叠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关雎》选自《诗经》中的什么?

       生:周南。

       师:《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周南”属于哪部分?

       生:风。

       师:风,指的是“国风”,本来就是什么?

       生:民歌。

       师:哦,民歌。这就是说,《关雎》本来就是民歌,是唱的歌曲。所以,它才以歌曲的样式,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形式,来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师:大家会唱经典咏流唱上的《关雎》这首歌么?

       生:不会。

       师:那么,我播放《经典咏流唱》上的《关雎》歌曲,大家一起跟着唱。

      (屏播视频歌曲: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演唱的《关雎》)

        在词语的运用上,与学生一起发现诗中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的使用,读读品品,体会汉语词语独特的音韵之美和在诗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诗中反复重叠的句子,与我们所说的重复、啰嗦有什么不同,联系学过的课文《安塞腰鼓》,体悟这样的叠句的表达效果;与叠句近似的重章,结合在歌词中的运用,《诗经》中“国风”的知识,再现场听唱“经典咏流唱”节目上演唱的《关雎》歌曲,学生对于采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形式,能够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的艺术魅力,就有了更深的体悟。

      学习诗歌,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内涵,领悟诗情诗意,特别是要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咂摸诗歌炼字的奥妙,同时,对于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也需通过不断诵读,细细体会其特征,从而揭秘《关雎》能够流传千古、并在表达形式方面的密码。这样教学,不只是停留在理解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上,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探寻诗歌是怎样写的,采用了哪些表现形式,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态来看,师生一起积极深入地对诗歌诵读、品味、探究,兴趣盎然,完全进入了深度学习的境地。

      三、探寻诗歌的文化传承密码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创作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我们知道,《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和“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我国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这么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诗歌,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去传承这种优良的文化精髓,这是在教学中必须加以重点考量的问题。但是,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层次和知识范畴,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比兴手法的辨析学习上。于是,我安排了第三个学习任务:赏赏这首诗,议议其作用。主问题:这首诗写的是君子对女子的思恋之情,为什么要从“雎鸠”写起呢?

        师:我们从课文后面《诗经》简介知道,《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这是三种手法。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底是比呢,是兴呢,还是第三种?

        生:是比。

       师:什么比什么呢?

        生:用一个雎鸠鸟比喻……

        师:雎鸠鸟是一对啊,“关关雎鸠”,是雎鸠鸟合鸣,不是一只。

       生:用雎鸠鸟比喻君子爱淑女。

       师:开始还没有写君子、淑女哪。为啥把这个放在第一句呢?

       生:起兴。

       师:比和兴是两种手法,这里放在开始,主要是起兴,但也有比喻的意思,就是兴中有比。那后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是不是比兴?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

       生:“参差荇菜”,它是引出了后面说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它没有比喻。

       师:好的,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手法,比是比喻,是就句子内容而言,是一种修辞手法,当然也是表现手法;兴,是句式方面的,用前面的句子引起后面的句子,它不是修辞手法,就是一种表现手法。我们要分清这两种表现手法,当然,就句子本身而言,它可以是单纯的起兴,也可以是单纯的比喻,还可以是比兴合一,兴中有比。这首诗中的这几句,都是起兴,也还有比在内。那么,它是怎样比喻的呢?

       比和兴实际是两种表现手法,常常又交融在一起,兴中有比,比兴合一,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彻底弄清楚,而不是笼统地了解大概。教学中,还结合前面刚学过的《回延安》一课中的比兴手法,既前后勾连,巩固所学知识,又从这两首相隔2500多年的诗歌中,领略我国最早诗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绵不息与强大的艺术魅力。

       我们学习《关雎》这样经典的爱情诗,探寻经典爱情诗歌的表达密码,同时,也是通过“君子”爱慕追求“淑女”的故事,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行熏陶感染:“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但是(生笑)……我们还不是成年人,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即使对异性有一些美好的向往,我们一定也要把它保留在心中,让它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

       教材的这一课是《<诗经>二首》,属于教读课。《关雎》是第一首,学习这首诗的情感内涵、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再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蒹葭》,比较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和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两首诗合编为一课的教学价值。另外,本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还有《式微》和《子衿》,也需要借助这一节教读课的学习经验来诵读学习。

                                                                      (发表于《语文世界》中旬刊2025年第2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