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以来,身边环境大有改变,尤其是室友风格的明显化,让我一下子很难适应。
01
本科在二线城市读的,班里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只有极少数是来自浙江等一线城市,因为与大多数同学的成长背景接近,所以大家的同质性都比较高。
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淳朴,平时大多不怎么出去玩,平时有空泡泡图书馆,最多的娱乐消遣方式就是宅在宿舍看剧,这和大学以前在村里的日常消遣没有什么改变,除了娱乐方式单一意外,农村的孩子一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信不足,当然不是所有的都这样,他们害怕走到台前,不愿意参加大型的活动,读书就是他们唯一进取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如何投资自己,也很少见有人发展出了看电视剧之外的兴趣爱好。我的本科三年都在学生会,参加过一些活动,同学们都觉得我很优秀,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是尝试着走出去,离优秀却害很远。
来到上海之后,我一下子受到了冲击,原本在本科学校的一点点优越感一下子被击了个粉碎,大家出了性格好,还特别有各自的特色,一个班就像一个星空,每个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在以自己的方式发着光。有配音溜溜的姑娘,有写小说出书的姑娘,有cosplay有不少粉丝的姑娘,还有爱摄影会摄影的姑娘 ......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好多好多在她们兴趣领域闪闪发光的姑娘,而我,什么兴趣也没有。每天傻傻地看着大家绽放,我的心也跌入了谷底。
我---一无是处?开始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了,大家都好厉害,有人一身技能,有人自带快乐细胞,这样一对比,生活中一下子就更加消极了,就这样自带低气压的情况下,室友也渐渐与我远离,转而和楼下一个会看风水会说笑话的开朗姑娘天天在一起,就差住一起了。
02
在2016年的六月,开题的压力加上室友渐行渐远,我几乎快抑郁了,和那个会看风水很乐观的姑娘倾诉了两次之后,我后悔自己做了这个最差的选择,就是我与她俩都越来越远了,大概是谁也不喜欢低气压的人吧,我默默地一个人,很久很久。
我有满腔的情感不知道往哪里寄托,于是每天一回宿舍就和以前的朋友们视频,跟她们说很久很久的话,听听她们工作或者念书的烦恼,或者是开着视频不说话。如果朋友们恰好都没空,我就打电话给妈妈,她是唯一一个一直在那里,随时能陪我说话的人。心情极度郁闷的时候我会忍不住跟母亲说,引得她一阵担忧,但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当时的自己就像是一个跌入深井的人,靠着视频和电话跟外界保持联系,靠着手机给井下点一些亮光,偶尔能够爬到井的边缘,却又很快掉下去,因为日常专业学习会接触到心理学,现在想想,我当时可能有了抑郁倾向。
03
可能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