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我们分成了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
于是,找到的,是一辈子
找不到的,也是一辈子
我的这辈子在哪里呢?
虽然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苦于姻缘时机不满,也苦于经济条件所限,一直拖延到了现在,在可见的未来,还可能要再拖延一两年。我对于结婚的概念仍然很模糊,其实也不能说模糊,是不知道结婚后会走向哪里,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于结婚的认识只能来源于我身边的亲人朋友。
影响最大最直观的,无疑是父母的婚姻。父母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结婚在八十年代,属于长辈包办的形式,没有太多的沟通、交流,也来不及认识彼此。双方下过聘礼,只要礼数过得去,就可以成为“合法夫妻”,家里经济条件双方都是忽略不计的,主要看长辈们聊的顺不顺。目的简单直接,成家传宗,是到了什么年龄就该按程序办什么样事儿。
其次是大姐的婚姻,大姐和自己年龄差了四岁,由于家里负担太重,初中上完就外出打工。接触的人少,受父母及老家的观念影响较大,自由恋爱未能实现。最后通过中国式相亲来定自己的婚姻,父母的意见作为参考,主要决定权还在自己,这时就看眼缘和门户了。正式的相亲有过两次,第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未能成功,可能是门不当户不对吧。第二次还顺利,简单沟通认识之后,就开始了婚礼的筹备,形式一定要正儿八经,内容也要丰富充实。目的单纯,我看上了你,你看上了我,没啥意见就凑合着一块过活。
还有一种婚姻,属于买卖性质,集中在上世界九十年代。村里找不到媳妇的大龄青年越来越多,这其中最着急的不是本人,而是父母,自己的儿子找不到媳妇在村里人看来不是儿子的无能,而是父母的无能。这种家庭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儿子身体有些许缺陷,二是家里条件实在太差,两种原因都是没人愿意嫁过来。
有需求就会有买卖,于是许多外地人不远千里奔赴云南,通过各种手段弄来一个又一个姑娘。据说当时的云南太穷,许多人养不起孩子,或者卖了,或者干脆“逃出来”。来到我们当地就万儿八千的卖给光棍们。为了防止媳妇们逃跑,家里不让他们有接触钱的机会,更甚者用暴力手段来来解决一切有逃跑意向的苗头。
当然,有买卖就会有伤害。被买来的人及其所生的孩子,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始终生活在异样和指点的氛围里。成为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有些融入当地生活习俗和环境的媳妇,就开始折腾。开始自己寻找中意的对象,抛夫弃子,另投他人怀抱,只要“他人”在村里势力够硬气,“前夫”也只能忍辱苟生。这种婚姻的目的干脆,传宗,要面儿。
当然,还有新世纪爱情开花结果水到渠成的婚姻。这多是我的朋友们,少的谈个一两年,多的谈个五六年,一番磨合之后,牵手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这种婚姻,还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家长意见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但其中也有先相亲后恋爱的,但这种婚姻的前提是双方又开始讲究门当户对了,可以称之为圈层婚姻。学历、工作、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处于同一圈层的成功概率较大。他们的婚姻目的显得干练,你我联合组队成家立业。
可是我结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是因为看见别人都“交卷”我心里开始慌了吗?也许有一些,但不是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的确到了什么年龄就该按程序办什么事儿?好像也不尽是。始终觉得自己内心仍然未成熟,对于结婚没有一个坦然的接受。还是出于对父母的承诺?这个因素影响很大,父母到了这个年纪,这也是对辛苦养育之恩的回报,这也是自己目前能做的做大努力了。
但这些好像又都决定不了自己去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