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刺客?
《辞源》里有专门的解释,“暗携兵器刺杀他人以报仇者。”携带武器通过暗杀的方式来报仇雪恨的一类人。
但这是出于“义”字层面上的,后来的许多事件证明,刺客不仅仅是报仇雪恨而已,他们还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武器,就像是说客、门客一般,发展到有组织、有队伍,专门助人达成一种目的而必备的一群人。
这群人一般不会出现在人群里,他们隐忍,苦修武艺,豁出性命替人卖命;他们大多时候活在暗处,不为人知;他们出入于生死之间,鲜少被人提起。但他们身上具备太多常人不具备的品质,身上担负着常人不堪忍受的责任。
故司马迁才会专门辟一章内容来写刺客吧,这也是后来能广为人知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时候一个优秀的刺客,应具备哪些要求呢?
一、[endif]眼神好
一个刺客,要在人群里迅速分辨出目标,并要一击即中,因为一般一招不得,是很难有第二次机会的,眼神极为重要。若是一个近视眼就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刺客,看出去都是模糊的重影,是无法动手的,只会分分钟搭上自己的小命。这如果放在现在,得是难倒一大群人的门槛。
二.[endif]会表演
《鸿门宴》中,项庄意欲杀掉刘邦,特地在人前表演舞剑。他上场的那一刻一定是非常紧张的,说不定手心还冒着冷汗,但要杀人,必须要伪装,必须要学着表演。
既要表演便要学会从容,要收敛起杀气,舞剑时还要显出舞剑的专注,不能眼神飘渺或是盯住目标不放,这样都很容易暴露。因舞台上的那个人是重点,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不到关键到能一举即中的时刻,是万不能动手或流露出杀意的。这很难做到。
项庄没做到,很能理解,因不是他表演得不好,是项羽拦着他。这一拦一击间目地自然就昭然若揭了。
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真是一语成谶。其实是早就预料到的,此去不论成败都不可能再活着回来。
但我们都知道,他败了,是败在他的武艺或表演吗?也不是。
荆轲的原计划是提着樊於期的人头献上,再献上地图,当地图打开时,里面的匕首露出来,便是刺杀的最好时机。
荆轲在表演上一直都很淡定,包括图穷匕见的那一刻,他当机立断一手抓住了秦王的袖子,一手就要往秦王身上刺去。
这一刻,他其实并没有杀秦王的打算,而是想着要报燕太子丹的恩情,捉住秦王,让他签下约契来救燕国,但就这一迟疑间,他已再没了机会,秦王挣断了袖子,场面再不是他能控制的。
想必在那一刻他也慌了,但已别无选择。
他不是输在表演,他是输在一个义字上。
但,会表演是一个刺客的基本功。
三、过硬的心理素质
既是杀手,首先自然是要见血的,晕血的可就直接pass掉了。其次,自然是要演练的,而每一次的演练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进行,身上带些大伤小伤是不在话下的。心态要稳,见到目标人物,或隐匿在人群中,或在目标人物眼前,一定要淡定,若一颗心扑通扑倒的狂跳,还未出手心却乱了,自然是失败的。
春秋时,四大公子皆有养死士的习惯。
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
当时,长平已被秦国占领了,十万大军毁于一旦,秦朝兵马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连忙向魏国求救。
魏王连忙派十万大军前去相救,但魏军在靠近目的地时开始畏怯,怕秦军不敢救。
在这关键时期,信陵君急中生智,想到假传圣旨的做法。于是拿了假的诏书,在将士们跟前说了要立时进军的话。
若信陵君这刻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如何服得了众?
但统帅晋鄙却产生了质疑,他拿着合符相对,眼看就要穿帮了,信陵君手下一个平时不起眼的死士朱亥,立时当机立断,举了四十多斤重的贴锥,一下子将晋鄙给锤死了。
如果不是这个刺客,历史可能会改写。
信陵君如果没有用这个刺客,邯郸失守后,可能下一个就要轮到魏国。
反应快很重要,但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会绝对阻碍反应的速度的。
四.义字当头,余勇可贾
《史记》中刺客列传里头第一个出场的是曹沫,鲁国人。鲁庄公三次任用他与齐国相战,结果每次都输了。鲁庄公害怕了,便选择割地求和,他没有怪曹沫的意思,依旧任用他。
我想鲁庄公到底是贤明的,因他知道这几次战役并不是曹沫的过错,哪怕确实是一国之耻,哪怕他心中烦闷又像在油锅般煎熬,哪怕作为三军主帅失败确实等于失职,但鲁庄公没有迁怒于他,而是平和的接受了这件事,平和的对待这件事带来的恶果。
这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没有的事儿,可能曹沫都作好了赴死的准备,只是静然等待着鲁庄公的诏令,鲁庄公却对他说,没事了,都过去了。
那一刻起,曹沫就知道,以后他的心是为鲁庄公而跳的,是为了这个国而跳的。
既然命都不是自己的了,生死对他而言已不是那么重要,但既活着,便要活的有价值。所以在齐鲁会盟时,他会那么奋不顾身的去挟持齐桓公,要他退还鲁国的国土。
鲁国对强大的齐国来说,本就显得弱小。
但齐桓公没有食言,将鲁国之地尽数还给了鲁国。
梁启超赞扬曹沫:“曹子一怒以安国家社稷,伟哉!旷古之奇功也。”
曹沫的这一怒,称之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