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生活这么好,天天都有美食可品尝。但是把腊肉推在首位,并不一定是说它的美味绝对压倒了其他所有菜品佳肴,关键还是在年味二字上。
腊肉的“腊”字,是指的腊月的“腊”。也就是说这个肉是在腊月间制作的。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没有人去考证过。在天府之国的四川包括重庆,似乎祖祖辈辈就知道怎样做腊肉。它是四川、重庆的特产,也是一种民俗。
农耕时代,一般人家肉是不可能天天都有吃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尚且如此)。农家在过年前杀了年猪,除了过年要好好享受外,其他的肉都得设法保存下来,以计划到来年再杀年猪时。于是出现了腌渍风干烟熏等制作方法。有的地方腌渍风干以后不再烟熏,是为风肉。而在四川、重庆的美食词典中,腊肉一定是要经过烟熏的。不烟熏就不香。所谓人间烟火气,腊肉是最直接的体现。
有烟火气,外观自然不好看,今天的话说是颜值不高,黑不溜秋,绝对不是“小鲜肉”。它的颜值展现是在煮熟切片以后,油亮亮的,红白分明;红如玛瑙,白如脂玉,香气扑鼻,直引人垂涎三尺。是家家户户过年餐桌上的必备菜品。
腊肉经过烟熏,煮的时候香味特别浓。腊月三十那天,家家户户都煮,把过年的气氛渲染得特别浓烈。前面说过,那时十天半月才吃一次肉,腊肉的香味对于小孩子更是特别有吸引力。四川、重庆方言把猪肉叫“嘎嘎”,小孩子都盼望过年吃“腊肉嘎嘎”。常常围着案板,待大人切肉时,拿起一片飞快地跑出去炫耀,或者拿一根腊肉骨头津津有味地啃——这称作吃菜板肉,好吃不过菜板肉。“菜板上切腊肉有肥又有瘦,我吃肥你吃瘦,他来啃骨头”,仿了一首歌的曲调,大人小孩都会这般唱。
是的,“我吃肥你吃瘦”,没有唱错。那个时候难得见油腥,买肉吃肉都要肥的,瘦的没得人要,更不要说割一斤肉还要给你搭二两骨头——那是要吵架的。你以为都像现在,肥肉避之惟恐不及。
不过说实话,腊肉真的还是肥肉好吃。咸淡适宜(瘦的就有点咸),入口化渣,肥而不腻。
这种生活经历一代代的培养起来,腊肉就不单是物质的,它还具有了过年的文化意味。因为它在那时是经常与过年联系在一起的。物质贫乏的年代,因有了腊肉,年味便被最直接的渲染出来了。
现在的生活是天天都在过年(以吃的方面和从前比),但是,重庆人的团年饭怎少得了一盘腊肉呢?杀了猪儿熏腊肉,年快到了;闻到准备年饭时腊肉香,要过年了。
顺带说一点,腊肉还是农家熏制的好吃,而且放上几个月后更好吃。现在厂家、或作坊生产的腊肉,都是在年节前赶制出来应市的。比不得农家挂在灶屋披间横梁或板壁上,任煮饭或烤火的烟气长时间自然地熏制它,这种才真正叫做老腊肉。吃时,用了竹竿从梁上挑一块下来,清洗干净,放在锅里一煮,满院子都香了。
现在居住条件大改善,这种腊肉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