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一谈到数学,脑海中蹦出来的词很能可能就是“无聊,枯燥,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动力,甚至信心。我们都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吃苹果,对于孩子而言,吃苹果并不是他们知道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而是苹果很甜,他的味道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想要主动吃苹果。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否赋予知识内在的魅力,让孩子主动去学习,让孩子快乐的去探索呢?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对于五年级上册的孩子来说,方程可是一个新的知识,解方程的过程也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所以在教方程之前,很多老师都在给我打预防针,说这一单元不好上,学生出错率特别高,甚至到了六年级还有很多孩子解方程有些很多问题。面对着同事们所描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我不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在方程学习中的兴趣?如果让孩子学的扎实,学的印象深刻,减少出错率呢?于是我开始琢磨着趣味解方程。
在教学“x+3=6”时,我将解方程过程形象的比喻成“解救”x的过程。
师:“此刻x正在被+3围攻着,想要解救x,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消灭+3”
师:“如何消灭+3呢?”
生:“把3减掉”
师:“好办法,我们在左边-3,那根据等式的性质,右边呢”
生:“也-3,x=6”
师:“恭喜大家成功的解救出了x,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在教学5(x+3)=30时,我形象的比喻道:“现在x的处境非常危险,不仅里面被人看守,外面还被包围了,想要解救他可不太容易,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先把外面的5消灭掉,再来解决里面的3”
师:“真会思考,那怎么消灭外面的5呢?”
生:“5和(X+3)之间有一个×被省略了,要想消灭×5,那就得两边同时÷5”
师:“5(X+3)÷5=30÷5 ,X+3=6,现在我们已经成功消灭了包围在外面的5,离解救x又更近了一步了,现在还要怎么做呢?”
生:“继续消灭+3,两边都是-3”
师:“x=3,纵使x处在内外包围的结构,大家都能通过先外再内的策略,把x成功解救,实在是太厉害了!”
在教学6-x=3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方程里,你能够直接通过消灭哪个数字将x解救出来,得到x=的形式吗?
生:“不能”
师:“那既然无法直接把它-x变成x,不能将对方的人变成自己人,那我们只能将-x消灭掉。”
生:“两边同时+x”
师:“6-x+x=3+x,6=3+x,现在可以解救x了吗?”
生:“可以,交换位置写成3+x=6,再两边同时-3,x=3”
师:像这样方程里面减数是x的,比如说-x,-3x...,如果无法变成自己人x,那就先消灭他自己。
在解方程的教学中,我将枯燥的解方程过程,形象生动的比喻成了解救x的过程,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闯关游戏,兴趣极高。通过趣味解答,让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而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解救过程。趣味解方程,让解方程本身赋予了形象生动的内外魅力,学生愿意去了解,主动的去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印象深刻,真正实现了学生有的有趣,学的轻松,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