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成长史就是团队负责人的奋斗史
团队由小到大,团队创造的价值也逐步提高,从承接需求到引导业务,从点状的研发工具到体系化布局产品,从项目驱动到产品驱动,并逐步建立成一个组织完善、流程完善的团队。
团队的成长和团队负责人的成长息息相关:
- 如何在初期混乱的局面中找到机会和方向,并不断演进,逐步形成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 如何在初期人力匮乏的情况下,给团队补位,承担当前别人无法承接的工作,并将这些工作体系化给到团队承接,比如打单、方案撰写、商务谈判、合同、项目实施、研发管理、IT服务等?
- 如何在没有办法获得太多的指导,且在繁重的业务压力下,想办法去带动团队去成长和完善,从过多依靠自己的力量,到依靠团队的力量,让团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成长,形成能堪用且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团队?
- 如何在公司大环境变化情况下,能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并承受着层层压力,最终获得验证和认可?
每个团队负责人回顾之前的经历,可能都是一部血泪史,但很多事情唯有经历过,才能知道其中的奥秘,才能获得自身的突破。
团队负责人如何看待自己“万能人”OR“万金油”的角色
研发团队是一个专业化团队,因此很容易陷入从研发专业角度批判研发团队负责人的思维,比如对新的开发技术的掌握、对更高效的测试工具或方法的运用、体系化的产品思维、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工具等,然而研发团队负责人是否一定得是某个领域的专家?
这里取决于很多因素:
- 陷入到某个专业领域是否限制住了其思维?比如过于技术化的研发负责人可能判断一个事情是从技术难度出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事情技术挑战性高不高,技术上要注意哪些事情,然而实际上这个问题的难度是业务场景、业务流程的梳理,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点,此时研发负责人能否跳出技术思维?
- 不了解某些专业领域是否限制了研发团队负责人管理整个团队?比如对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的了解,对关键的测试工具的熟悉,对产品复杂度和产品价值的判断,对项目管理知识的应用等等,以及持续根据团队发展去学习新的知识。研发团队负责人必然需要对这些领域都有所熟悉,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帮助相关团队补位,在关键人员缺失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将工作顺利维持下去。
- 当前阶段团队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并不是团队刚刚组建就必须是业内一流的专业化团队,初期假如只是解决简单问题,用到更专业的人就是浪费,也不一定能够吸引更专业的人。此时全栈式的人才可能更合适,即一个人同时负责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甚至能够在比较宏观层面指导开发和测试,尽管不能每个点都做到最好,但这是最高效的方式。后续负责更复杂的事情,需要专业化分工时,可能才会重点去发展某方面的能力。
- 当前阶段团队负责人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是去做某个领域的攻关,还是带领团队发现目标,还是去解决团队困境,还是培养规范化的团队等等。各个阶段需要的能力都不一样,也需要去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在宏观上变得面面俱到,但在微观上可能跟长期在专业线条发展的人一般都会有差距。换个角度,研发团队负责人由于要兼顾各方面,所以需要在各个专业领域都培养能力更突出的下属,并进行放权,团队才能做得更大。
最近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提到管理者关于管理者的有效性,深以为然:
- 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可能产生效益。
- 所谓“通才”,应该也是一位专家,是一位能将其所专的一个小领域与其他广大知识领域联系的专家。一位专家只要能肩负贡献的责任,就一定能使他专精的知识配合整体,不至于沾染傲慢自大的习气。
-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单位与整个组织以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他才能凡事都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
所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需要着眼整个公司、团队的目标,不能将自己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也不应该畏惧某些专业领域,而是需要根据当前发展状态,调整自己的重心,持续学习,持续在整体上引导团队,让专业化人产生更大的绩效,实现更复杂的目标。
管理者的持续自我修养
管理是一门艺术,好的管理行为能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这个团队,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团队氛围和团队文化。
管理也是一种修行,很多痛苦需要经历,很多体会需要“悟”出来,尤其是到了一定层面,能依赖的人又有哪些呢?
最关键的是要持续抱有一颗好奇的、开放的、不服输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去面对各种挫折。“心有所向,何惧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