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的商业要素移动的四个法则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商业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这种重新的排列组合内涵丰富,它既涵盖要素的质料构成,也涉及要素之间的系统逻辑,还包括要素移动属性的改变。在物理环境中探讨物体的移动时,我们会考虑到物体移动的方向、方式、速度、参照物、介质、质量等因素;同样,在商业创新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商业要素移动的规律,通过合理规划新老商业要素,使商业体系移动模式发生改变,构建新的商业要素的排列组合,以形成创新。商业要素的移动,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泉,任何商业要素的移动变化必定会带来创新效果。
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的进化法则要求赋予人类更多的便利和自由,使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商业进化过程中,可以看到,围绕用户需求这一核心,越来越多的商业要素的移动模式正在被重新塑造和定义。以下几种典型的商业要素移动模式业已被证明其对突破性创新的推动力。
1. 由“贮存”走向“流动”
以视频点播(VOD)为代表的流媒体的面世,是经典的突破式创新。在此之前,用户视听的内容是被收录压缩(贮存)在录像带或VCD\DVD光碟中,用户需要购买或租借后,使用影音播放装置(录像机\DVD\VCD机)放映,不仅需要家庭购置硬件设施,影音制品的租购也很麻烦;或者用户可以选择在互联网下载全部文件后,再行视听,不仅耗时,而且卡顿频繁,严重影响视听体验。流媒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影音信息移动的方式,它将媒体数据压缩后,经网上分段发送数据,使得数据包象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用户,即时进行影音传播,也就是“随传随播”,提高了视听效率,优化了视听体验,让音像贮存装置(录像带、光碟)和播放装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其为用户提供的经济性、便利性不言而喻。美国的奈飞流媒体公司就是一家经历了由“贮存”到“流动”的音像公司。
在非洲还有一个类似的著名的商业案例– 生命吸管。因为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的限制,非洲很多地区缺乏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导致疾病频发。一家丹麦公司为非洲市场开发了一款可供个人使用的便携式过滤性吸管,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净化污水获取洁净饮用水,用户可以直接将吸管插入污水中吸水,污水在被吸入用户口中之前,经过吸管滤网的过滤,就可达到直接饮用标准,实现了“即净即饮”的效果。而在这之前,所有的净化水都是集中在净水厂进行处理,然后进行包装贮存,以桶为单位出售,是传统的“先净后饮”的方式。生命吸管实现了“先净后饮”向“即净即饮”的转变,在非洲饮用水的历史上抒写了浓重的一笔。
由音像业的“先租(购)后播”到“随传随播”和水处理行业的“先净后饮”到“即净即饮”可以看出,“单元式贮存”走向“散装式流动”,这是一种商业要素移动方式的改变,它促成了某些行业的突破式创新,重塑了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乃至商业模式。
2. 由“我往”走向“你来”
当下,商业要素的移动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网约车和社交团购这两个现象
级的互联网应用与其行业鼻祖的本质性差异在哪里?简单说,他们做出了两个根本性质的改变,网约车行业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人找车”模式改变为“车找人”模式;社交团购将传统平台团购“人找货”模式改变为“货找人”模式。类似的例子还有,推荐引擎将传统搜索引擎“人找信息”模式改变为“信息找人”模式、读书会将历史沿袭下来的读书方法由“自己读书”模式改变为 - “听人讲书”模式、以及时下市场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代经济”- 代购、代驾、代遛狗、代跑腿、代哭坟、代吃喝等等变“自己干”为“替我干”的代劳力模式。在用户、物品、服务、供应商、线上系统、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商业要素中,传统业态下的用户(我)处于非核心地位,需要主动趋近于其他商业要素以完成消费行为,所以“我往”的场景很多,如:路边打车、商场购物、货物自提、网络信息搜索等;而在创新业态下的用户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其他的商业元素(你)趋近于用户的场景增多,“你来”的场景增多,如:快递、外卖、信息推送、各种代经济等。
“你来”和“我往”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商业要素运动状态及移动模式的改变, 用户作为商业核心,趋于静止,而其他各种商业元素趋于活跃,“我往”减少,“你来”增多,“我往”向“你来”转化,在“你来”和“我往”中, 演绎着各种创新。
3.由“固定”走向“移动”
在印度每年有大约300万病患死于心血管病,其中的50%居住在农村,而心电图机只有大城市的大医院才配备,这种资源的错配导致很多病患无法得到及时医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GE公司为印度农村市场开发了一款便于携带的、价格低廉的移动式心电图机- GE MAC 400,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超便携式、低成本心电图机,乡村医生根据病患需要,随时可以携带这种轻便的移动心电图仪,上门为病患检测,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医疗状况。病患不必再去找心电图机,而是心电图机来到他们身边。
技术进化的动态法则天生具有从“固定”到“可移动”,再到“随意移动”的要求, 电话的演进史就是“固话– 子母机– 功能性手机– 智能型手机“的要素移动化过程,据此逻辑,未来,电话移动化的高级形式将是“体内芯片”,这体现了商业要素由固定走向移动,机动性增强,与用户的贴合度更高,最终与消费主体融为一体。体内芯片的植入不就意味着信息终端成为了人体的内置器官吗?纵观商业发展史,从索尼随身听、MP3、房车、可移动房屋,到充气仓库、蓝牙音箱、移动空调等,都是在把我们意识中的的“不动产”盘活,让它们移动起来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固定的物体移动起来,这就是创新的开始。
4.由“技术”走向“制度”
互联网技术, 实现了信息的网络传输;3D打印技术,奠定了工厂的可移动性;无线通信技术,确保了移动通讯应用。技术是最为基础、最常见的商业要素移动的介质,是助推商业要素移动的重要力量,但技术一旦遭遇生不逢时或生不逢地的宿命时,就会一筹莫展。蒸汽机在瓦特出生之前就已经发明了,确切地说,瓦特只是蒸汽机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但为什么只有瓦特的蒸汽机名垂青史?不仅如此,为什么蒸汽时代的重大发明都集中在英国?为什么拥有四大科技发明的古代中国却在近代爆出李约瑟难题?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各种应用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取得这些辉煌的创新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总战略下的各项制度创新的支撑,从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一枪打响后,引进外资、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以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全面改革相关政策、相关制度的出台,有力地保障、孵化了各种创新的实践活动。同样,英国是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政体的国家,并早在1624年就颁布了《垄断法案》(也就是《专利法》),这些制度上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商业创新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在英国爆发,在欧洲普遍具有较高理性水平的各民族中,英国的创新发明数量远超欧洲大陆;而在重农抑商、视科技创新发明为奇淫巧技的古代中国,李约瑟难题是注定发生的无解难题。同理,在当代的中国,各种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远远多于技术创新和基础科学创新,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制度创新不够所致。
制度创新是最高阶的创新。脱离了制度介质,技术介质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在一种没有持久生命力的介质上,商业要素的移动也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构建技术性介质向构建制度性介质转变,才能实现持续、高效、健康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