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激烈地成为陪娃做作业之大军中的一员后,时间长了,难免对目前的教育体制有一些想法感悟。写出来,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我们这代70、80后的爸妈,小学时候学的是新编语文课本,不乏近代优秀的大家之作,但收纳的作品也都是浅显易懂,广为流传的。至于古诗,一个学期学不了几首,也是些易懂易背的五言、七言绝句。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认字,组词,造句,简单语法。我们这一代已有了严格的入学时间,十二岁左右小学毕业。那时,我们已经能把句子串联成文章,仅此而已。
然而,我们那时小学起就有了许多课程,除语文、数学外,还有美术、音乐、体育、思品、劳动课等等。上到中学,又加了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广泛,但各科都不深入,老师们跟着大纲走。老师也好,学生也好,终极目标便是顺利完成各阶段的各级考试。高考完后,上了大学,又学新的专业知识,中学时学的各科皮毛便被永远地封存在记忆深处,永无机会,永无可能再被唤起。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所受的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都没有重视它。它给我们的所有回忆就是老古董,是读也读不通的文言文。若是高考志愿填个古汉语文学,一定会给自己和家人招来不解和耻笑。事实已然这般,我们又从小被教育着要做听话的好孩子,要服从老师,服从家长,服从眼下的教育体制,于是无力也压根儿没意识去改变什么。
我们的下一代似乎情况并没有好到哪儿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面对着十几门课程,孩子们茫茫然地被要求着每门课都要尽量学好。这其中,可能也有孩子们感兴趣的,但因为条件和时间所限,事实上也都只学些皮毛。而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从基础开始,老师便按照教学大纲按流程一点点教授。老师面对的是四五十个孩子,像大锅菜似的按照既定的教案教授。老师们也被教学指标和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孩子们的个性根本得不到重视,不可能为了某一个孩子去探索一种适合他的教学方案。于是,想要有更深入更超前的学习,各类辅导班便成了标配。仅靠学校学的内容显然不能成为服众的学霸,这已是不容争辩的真理。
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只能去适应这一状况。事实上,适者生存这一法则的每一次应验都是挺残酷的。孩子们要适应不管喜不喜欢,也要学习十几门课程,为了以后成为家长老师口中的综合型人才;孩子们要适应每科都很重要,每科都要学好;要适应在老师和家长眼中每一次都很重要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事实上,现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和我们原来受得教育有什么差别?差别可能就在于目前社会上数不胜数的各类辅导机构,现在的孩子“享受”的正是升级版的教育!而老师也好,家长也好,由于原生教育的影响,也是拼了命只恨不能替孩子去适应这一切。而对于孩子究竟喜欢什么,对不起,实在是太忙,忙着跟上周围人的步伐,谁都没空停下来去细想。
正好,最近在看《红楼梦》。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曹公也是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情况编写。十四五岁的一群少男少女对对子,作诗,编谜语各个张口就来。对名家大作也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起来头头是道。现在同年龄的孩子仅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是很难达到这一水平的。这也使各类辅导班的存活变得理所当然。而辅导班又实实在在地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很多孩子不堪重负,原本可能有的那么一点兴趣与爱好早就丧失殆尽。(这里的假设条件是辅导班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发展个人兴趣的,呵呵。)
看样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把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可能还有良好的也许会终生受益的性格和习惯。这固然重要。然而,想做感兴趣的事,想了解渴望了解的世界,那是十八岁以后的事情。看,仅年龄上来讲,就已经被红楼小主狠狠地甩了好几条街。至于什么年龄是接受知识最好的时间,专业性太强,就不讨论了,大家想想就好。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觉得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所受的教育都是没有效率的原因。
可是,今时今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哪个父母有勇气特立独行地让孩子只管去学自己喜欢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就足够了呢?唯有大环境变了,现行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家长们才又可能做一些改变。
注:图片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