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期里,我在网上买了李玫瑾老师的《幽微的人性》这本书,这本书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这句话:“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看来,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就是早年的问题。”
通过阅读《幽微的人性》,留下最为深刻的几点:
一、人性依赖后天的培养
人性虽然有先天成分,但是更重要的是依赖后天的培养,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我们常见的社会上的脾气暴烈的人,蛮横不讲理,那排除先天的一部分因素,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幼年时期的所遭受的抚养有问题。
因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在刚出生一直到一岁的时候,是根本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必须依赖他人的照顾,他饿了渴了困了不舒服了都不能说出来,而且行动能力也有限,只能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在这个环节中逐渐地培养出来了情感的依赖。而如果无法在这个阶段得到良好的抚养,则这份依赖将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为,而且,通常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才会慢慢地淡化掉这份依赖。
二、不被善待的孩子别指望他将来善待社会
有时候,很多社会上的恶性案件告破之后,联想着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所展现出来的自私、冷漠和疯狂都是令人发指,恨不得冲上去先一顿暴打。但如果仔细观察其生活成长轨迹,又有点同情起来,如果是把犯罪人比喻成社会不合格品的话,那么一定是在某个“生产”的环节出问题了,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没有被善待过。
这是什么愿意呢?举个例子,一个是贫穷、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冲突不断的孩子,另一个是小康生活、家庭和睦、有尊重和爱的家庭培养的孩子,哪个会更加容易“不合格”呢?答案不言而喻,但是这就是在养育过程中的是否被善待过的原因。简单分析来看,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出身、禀赋、所处的经济水平不同,所以在起跑线上就有一些差别,例如贫病孤弱、残疾人员、服刑人员的家庭的孩子,一般不如衣食无忧的家庭,而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是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的,这不仅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更加让他们的教育之路显得更加坎坷。而谁都知道,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其实就会决定他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更加决定了他以后所能抓住的机会和所能到达的高度。如果这一个环节失败,而且错过了这个阶段的教育时机,其实是以后无论再怎样弥补都是事倍功半的。
所以就有人说,多建一所学校就相当于少建一所监狱,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我会关爱孩子,关心孩子也许就会改变他将来的发展。
三、宠溺抚养下孩子容易眼高手低
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家庭给予的物质抚养和情感关怀并不少,甚至有点富足。而且从人性发展的规律来看,也符合早期得到了善待,而且感情感知能力也正常,但为什么还是出了问题了呢?
问题就在于宠溺抚养,特别是家中独子或者被祖父母辈的家长宠溺娇惯抚养。因为抚养人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如果对孩子百依百顺、随时满足,并且对孩子提出的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的话,以后就容易出问题。
因为他们长大之后,首先就是懒散无能。因为小时候受到了太多的优待啦,所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也不用做、那也不用做,早就习惯了被别人照顾。但是一旦家庭遭遇变故,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弱,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也弱,这时候就会演变成游手好闲,也就造就了以后犯罪的动机。
不仅如此,还特别容易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因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制止和纠正,甚至父母也不觉得这是错误的行为,所以成年之后就会出现类似性质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缺乏自我约束的力量,这样重复进行的话,就会出现犯罪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