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休息日,昀宝白天玩得很开心并且有些累,我去接她的时候就在车上睡觉了。回到家七点钟,下车就醒了,我们简单的在家吃了东西,又出去陪昀宝学溜冰。回到家九点钟,有点晚了,担心着第二天去幼儿园起晚了,就催促着昀宝洗澡。昀宝说,妈妈,我还想再玩,就不洗澡。当时听完我瞬间就炸毛了,声音明显大了起来,还带着生气的情绪说,还想着玩,今天玩一天了还不够吗,明天去不去幼儿园了?昀宝当时从骄横不乐意的样子慢慢变得想要被我屈服的样子,但是慢吞吞的想要脱衣服。我还是大声的火上浇油,不洗澡。。。。(我当时就是用着大人的身份,坏情绪来威慑孩子屈服),最后昀宝完全怕我这样大声的说教,乖乖脱衣服去洗澡。
反思自己:1.当孩子说了一件完全背离我的想法的事的时候,我的坏情绪马上就来,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孩子会哭闹一样,我当时就应该心里乐呵这就是我的孩子,健康,有活力,调整一下认知(孩子说出自己想法后,虽然很不合理,但是从里面面改译一下),是不是氛围就不一样了?
2.孩子最终去洗澡了,并不是她乐意去的,她心里带着被妈妈大声说话但是又不敢反驳的抵抗情绪,孩子长久这样的话,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会跟妈妈唱反调,母女关系自然紧张。
3.我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虽然很生气,但是不能这样表达出来,表达自己的坏情绪,以后孩子在这样的坏情绪熏陶下,她也是会复制大人的坏情绪,自然就会培养了一个遇到事情都是以坏情绪来解决问题的孩子,这不是我的目标。
我觉得可以用院长的冬天孩子半夜想吃冰激凌的案例来沟通会更好。画面回放:
回到家,我催促着孩子洗澡,昀宝说,妈妈,还还想玩,不要洗澡。我一听这话,肯定是一股怒火想要爆发出来。因为明天得去幼儿园,现在晚了,得赶紧洗澡睡觉去了,但是跟院长学习实操课程,要会用科学的沟通方式来接住孩子的话。
我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乖,你看咱们溜冰回来,现在9点十分了,有点晚了,咱们明天还要去幼儿园,你竟然还想着玩一下,而难得的是,在妈妈看来这么不合理的想法,你竟然愿意告诉妈妈,我觉得咱们俩的关系很不错,说明你信任妈妈,妈妈很开心。
但是妈妈要告诉你,你现在要玩,一种可能是你玩一下,很快你就去洗澡,洗完澡就上床睡觉,明天跟平时一样早起去幼儿园,这样是最好的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玩玩忘了时间,洗澡睡觉都特别晚,明天早上睡懒觉,起不来,去到幼儿园没有早餐吃饿肚子咕咕叫。你觉得妈妈说的这些可能会不会发生?
乖,今天的选择权交给你,你自己决定玩还是不玩。但是妈妈要告诉你,你自己做的决定,你就要承担后边可能发生的结果。
这时候,运用院长的沟通流程,和孩子是没有冲突的,而且还教会了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要培养会做选择,敢做决定的孩子,孩子就学会了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