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果然,跳出了怪圈,转到外线,思路一变,石油人特别是川油人朝思暮想的石油,竟不可意议地,在隆盛,桂花等构造,找到了工业级的石油流。“黄河之水天上来”,望着向天而喷的油流,为什么,我们的眼睛里,常有一滴油珠一滴血的热泪?
川中苍苍,涪水茫茫。天道酬勤,石油吉祥。我们在翻看诸多的石油记录时,总能发现石油的精神谱系中,有的高贵如钻石,有的闪耀如星辰,我们的石油能成为共和国的血脉,名至实归,又舍我其谁?康世恩如此,余秋里也是如此。
川中会战失败后,康世恩一力担下了失败之责,坦然地承认秦文彩和李德生等,“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在离开川中前,将再战隆桂的重任,托付给了秦文彩。儒将之风,明月皎洁。
在一次石油矿厂级的高级会议上,余秋里当众承认,“是我批评错了”,并站在主席台上,凝重地向秦文彩和李德生敬了一个军礼,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将军本色,高山仰止。
我们的石油事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真理往往质朴而简单,是一群群大写的人,放下了“小我”,何时何地,都把那找油找气的火种高高地举起。
“感谢你们四川,川中是‘教师爷’,教训了我们,使我们学乖了。”,余秋里坦诚的话,也是秦文彩等人的群体共识。有一个党校的教授,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历史问答,如果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一大,就确立了党的领袖地位,是否中国革命就会少走弯路?共和国的春天,就会提前到来呢?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又是重新上路的碑石。所以,接到隆桂会战的任务,秦文彩不敢有一点的掉以轻心,布局严谨,这是四川局的单打独斗,更是决定四川局命运的一次大决战,胜则生,败则溃。
隆桂会战在朝着秦文彩设计的方向,华丽而务实地推进。原本可以顺心顺水,让川局走出死胡同,美美的享受一下胜利的炫晕,可是,另一种“晕”,又悄无声息地从四面八方涌来,打了秦文彩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饥饿的风吹过,面包的渴望,没有油水的肚皮,让万能的主,也长叹三声,没有解决之道。从59年下半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同样,我们的石油战线,也没走出面有菜色,脚步打偏的苍凉境地。
来看一看《石油师人——在四川油气田纪实》中提供的珍贵记录吧。”1959年下半年,职工口粮已开始减少,各类副食也明显短缺。到了1961年,即使是每月供给每个职工的1斤肉,半斤油也得不到保证。干部定量压减到每月19斤,营养严重不良。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初,川中矿务局患水肿病达2428人,占职工总数的11.5%。“
再来扫描一下”三年自然灾害“下,石油人的”饥饿感“已达到了何种地步,也许,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光盘行动“,是一种震动,一种回应吧。居安思危,兹事体大,真不可一日而废。
镜头一:
时任西充钻探大队副大队的杨型亮,石油师人,同几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回到大队,已是深夜了。肚儿在“金戈铁马”闹革命,有人实在熬不住了,“大队长,饿得实在厉害,弄点吃的吧!”。办公室外瓜藤上的几个嫩南瓜,地里的牛皮菜,加上一点蚕蛹豆油,煮成了一锅,阴悄悄地祭了肚皮。第二天,保卫科发现菜园子被别人”偷袭“了,不依教(不肯罢休),非要追查。还是杨型亮把保卫科长叫来,苦笑着道出了其中的一二三,这事,才算摆平了。
杨型亮身体起来越差,体重从138斤锐减到118斤,腿肿得像苞谷粑,好多次,开生产会,他讲着讲着,眼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 。
这天,充9井队长张玉发来看他,进门后,将一小袋豆子放在了床脚。
”大队长,这个给你,饿了,好歹也能顶个事?“
”不成不成,你拖家带口的,爱人和小孩吃啥?“
”我爱人和小孩都回老家了。这20年豆子,是我老婆的粮票买的。没事没事。“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艰难时节下的那一袋豆子,令杨型亮的眼眶发热,鼻子发酸。
镜头二:
1961年春节前夕,张忠良回到办公室,见办公桌下,一个竹筐里搁着杂七杂八的食品,堆得满满的,颇为丰富,他找来了秘书,要问个所以然。
”这是什么回事?“张忠良指着那一堆食品,脸色严肃。
”五通桥盐厂拜年送的。人家那边说感谢石油局对他们的支持和照顾。“
”请你记住。第一,东西马上送幼儿园;第二,今后人家送东西,一概谢绝;实在推脱不了,不用请示,一律送幼儿园。“
镜头三:
石油部的厂矿级干部会在北京召开。
秦文彩拖着浮肿的双腿,在楼梯上艰难挪动。余秋里走过,见此情况,大为震惊,”秦文彩,你咋搞成这个样子啰?……“
秦文彩只得苦涩一笑,”大家都这样,国家有难处啊。“
”不行,以后你每天同我一起吃饭!“余秋里心疼他的将,感叹不已,“局长都这样了,怎么带部队,怎么搞生产?”
这之后,余秋里把秦文彩找去,“四川有那么多水,河沟里,堰塘内,那些鱼啊虾啊,为啥不可以组织职工业余时间,去摸,去捉呢?”
“你们可以组织生产队专业种粮嘛,组织打鱼队打鱼,打猎队打野物,组织生产自 救嘛!”
听了余秋里的话,秦文彩的心活了。以前,这些想法都猫着,点子和措施都有,怕违犯政策,怕影响石油单位的面子,怕好地方不好处,如今领导支持,可以放手干了。
他巴不得马上就赶回四川去。
镜头四:
刘连生彻底没招了。以前,脑壳灵光,一眨眼就是一个主意的他,在饥饿来临时,生存问题那么现实地推到他面前,他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渺小啊。
他爱他手下的那一群兵,特别是那100名长期驻扎在一线的话报员。按理说,他们干的是前线的活,就应该享受前线的生活保障,可是,编制上,他们又属于后勤人员,所以,每次下基层,看见手下饿得不成人形的兵,他都觉得是自己亏欠了他们,对不起他们。
屋漏偏逢连夜雨,事儿,还在大面积地扩大。前几天,一个线路维护人员,脚打闪闪地上了杆路,在杆上还有说有笑的,没料到,一个恍惚,这人,却在踩板上,安静地“睡着了”,还好,有保险带,还好,一起打下手的搭档,见势不对,反应超快,否则,真去见“马克思”了。这家伙,几天没沾一颗米,吃的全是苔根,红苕根根,野菜。再说上个月吧,通信线路进行例行清障,一路出来的七八个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三四个,肚儿没有粮食垫底,哪有气力干这么重的活?……
每一次,被精简的人员,离开团体时,他一次次握手,一次次拥抱,他的眼泪,是那么的不值钱。每一次,人员选择离开,他只能拖着发肿的双脚,送了一程又一程,叮嘱了一道又一道。当战友倒下了,他只能达到极限地省下一点口粮,送去半个馒头,一把干胡豆,表达自己微薄的心意。……
人员还在精简,队伍从400名锐减到100名,他长歌当哭,痛如刀绞,他常常在无人夜晚,向隅而泣,我,我没有把这支队伍带好啊!
所以,很多年以后,他喜欢唱那首《送战友》。”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茫茫 ,革命生涯常分手 ,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 一路多保重!“
镜头五:
黄凯和秦文彩到隆盛检查工作。中午开饭,接待领导的客饭,也只中一人一碗红苕叶稀粥,一小碟咸菜。说是粥,两人在碗里打捞了半天,也是”汤中有米清可数,“不禁相视苦笑。
下午开会。秦文彩问,”同志们,你们肚子饿不饿啊?“会场上清丝雅静,没一个人吭声。一个接一个的运动,让人说话行事,都有点稳重,不敢张扬。
”说实话,现在大家都饿肚子,是不是?“秦文彩拍了拍腹部,”这地方是瘪的,干活就没力气,油就拿不到,拿啥支援国家建设!“
他突然提高了嗓门,”现在不是讲政治挂帅吗?什么叫政治,吃饱肚了就是政治。我们要一方面要搞生产自救,一方面也要搞好会战,工作生活两不误。“
话音刚落,台下巴掌拍得山响,众人情绪激奋。
……
在中国,三年的饥饿记忆,成为一代人终生的财富。在川中,在四川油气田,一群面有饥色,从生存的阴影中,站了起来,从茅草棚,干打垒,农家的猪圈,乡人的屋檐下,从四面方向,向着钻塔,向着井口会聚而来,“风萧萧兮易水寒”,这样的一只铁军,岂能倒下?岂能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