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从来不等于【钱包】的厚度。
总有人梦想着一日腾达,飞上碧霄,成为人上人,有钱幸福,从此巅峰不落。
却不知"横财",也可能等于"横祸"。如果本身就非正道正财,且无匹配的IQ、FQ诸商,那么,再多的韭菜都一样改变不了临时寄存的实质。
1891年7月的一天,英国D徒查尔斯·威尔士怀揣4000英镑本金入场,以轮盘Du的方式连续五次押中红色五号,由此导致摩纳哥著名的蒙特卡洛大D场破产。
这场旷世豪Du全程用时不过13小时,威尔斯就掏空了12张轮盘D桌的庄家,以最初的4000英镑赚回100万法郎。
一夜之间,威尔斯成了全世界D徒膜拜的偶像。D场老板心疼万分,专门雇佣私家侦探调查此事。然而,这位哥的“好运秘密”尚未查清,威尔斯就返身一个回马枪,杀回来又赢走了100万法郎。
只是,掠夺式的好运,从来来得快去得也快。第二年,同样是轮盘D,威尔斯带着他的情人故地重游,准备故伎重施,续写逍遥快活,,却也同样是在一夕间之间,被D场吞掉了他所有财富,威尔斯就此“金沙”抖尽,重回赤贫。
然后,可以推测的一幕幕剧情接连发生:情人弃他而去,被忽悠的投资者纷纷上门,因欺诈罪被捕入狱,再无翻身机会,直到最后穷困潦倒,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酗酒而死。
虽是个极端的例子,想来人们为什么总试图用外在的保障,替代内在的需要(欲望)来体验安全感呢?
我们常常说:要看到问题里的机会。
其实同样的,“大机会里也藏大隐患”,沧海一粟的我们,何德何能,又如何“星辰不落,花长红 ”呢?!
横财往往就是横祸,过早地拥有太多金钱足以让一个人人斗志全无,躺平安逸。这大概率也是当下中国父母们的焦虑——
如何不能没有钱,也不能太有钱,亲子教辅中的进退维谷,权衡间,娃都废了!
心理学家马斯洛广传于世的『五层次需要理论』,重新拿来再看下——
生理需要之上的倒数第二层:“安全感”的需要。这一层需要是永远无法被金钱填满的。实际上,安全感是实打实的存在,只不过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潜意识里,真实反映到我们的现实行为模式中。
有的人总会伤害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爱上那些他们伤害的人,比如我们现在称有“渣男体质"的女生,就在其列。而且,TA们还全无“觉知”这种貌似“命运的轮回”为什么总发生在自己身上?!
再比如,弗洛伊德老爷子一个多世纪前创立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冰山模型(对的,最原创的理论根基创自“我弗”,而非后来将其发扬光大的萨提亚女士),他发现有个女人嫁过三次,每个丈夫都在婚后不久身染重病,并且临终前都得由她来照料。这是不是潜意识层面,你看不见的那些行为模式和“替代性”需求在作祟呢?!
不知动物是否具备,人很有意思的地方,其一就是延迟反应,前期经历的一些事情,当时不会显现出来,到后期才余波不绝,余威震荡。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延迟模仿』。简单来说,就是孩子通过观察到大人的处事方式,当时虽然看不出模仿的影子,但却在他们之后的行为中不断显现。
心理学家曾专门做过的一个研究:两组小孩子,前一组孩子观察有暴力行为的视频,另一组没有。之后施测,前一组明显在后期的日常行为中增加了暴力成分。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或翻版,他们通过模仿我们,成为更“像”我们的样子,来表达对我们的爱。
这份忠诚不虚的复刻方式,也在提醒我们家长,时刻记得多些“上帝视角”观察自己所做所为的每一刻,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哪有那么多的有效“言传”,尤其青春期的娃,不被嫌唠叨已是不错。而聪明一如小孩子,为了活下去,他们更关心的是我们都“身教”了什么?
“高烧孩子后面的那些发炎的父母”,如是。所以,你有回想一下自己曾做了什么吗?
『家长改,孩子变』,人其实是抗拒成长的。也所以我们才说,『学习是个反人性的过程』。
安全感(safety feeling)的定义, 是指人在受到保护或摆脱危险情境时体验的情感。是维持个人与社会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
美国学者托马斯认为,寻求安全是人类四大愿望之一。在现今社会,主要表现在国家安全感、人际关系安全感、职业安全感、生命与财产安全感等方面。
如果可以拟人化国家的存在,需要给其子民以“安”居乐业中作为“安”的稳定感,又何况是人呢?
所以——
- 那些让我们感到被关注、被需要、被认同、被接受、被包容,并给我们正确反馈的“重要他人”在哪里呢?
- 如果我们做小孩时未曾体验过充足的安全感,成大后的我们,也仍然在“向外”寻找吗?
- 如果我们是尚且外求的状态,又如何给到孩子们我们所没有的“安全感”呢?……
这是故事大结局分享后的一点小小思考,邀请你也一起,回复你的感想。
我是水沐。我思故我在的水沐。欢迎每日同行启发。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