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服一个不可能被说服的人?
乍一听,可能觉得有点矛盾。但是,在辩论赛场上,对手就不可能被说服。因为坚持观点,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即使明知道自己错,他也绝不可能认输,而且还会想尽办法攻击你的观点。
在生活和工作里,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公司竞聘、政治竞选,或者其他因为根本利益诉求不同导致的冲突。
辩手们的智慧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关键控制点。
(1)明确说服对象
第一个关键控制点叫做,明确说服对象。
在辩论中,很多人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在一开始把说服对象给搞错了,他们认为对手就是说服对象。我不搞定对手,我怎么赢?所以,整场辩论我就得努力去寻找对手的逻辑漏洞,然后想办法说服他。
但可惜的是,这个想法多数情况下行不通。
那真正的说服对象是谁呢?是第三方,也就是裁判和观众才是真正的说服对象。如果你打动了他们,让他们站在自己这边,这个时候,对手服不服气还重要吗?
假如说传统的沟通是水平说服,也就是说服对面那个跟你处在同一水平线的人。那么辩论就是向上说服,搞定这个场景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
所以,千万不要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去尝试一对一地说服你的对手。
所以,你必须选择一个有第三方的场合。而且这个第三方,一定要掌握更高的权力。只要他站在你这边,你就能赢。
比如,老公跟老婆吵架,丈母娘就是第三方。辩护人和律师辩论,法官和陪审团就是第三方。公司竞聘,评委会是第三方。总统竞选,选民是第三方…
你可能以为辩论是一种正面对抗,硬碰硬的技术。但辩论其实是一门借助外力,迂回取胜的技术。它的核心,就是把一对一的混乱纠缠,变成一场规则明确的博弈。
(2)放大重要性
放大重要性,这是辩论最重要的技巧,也是最需要讲故事的技巧。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放大自己的重要性。
放大重要性,主要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刻意夸张。
在你观点的基础上,说一个你自己明知道很夸张的事情,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身上,对方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譬如,特朗普在当年竞选时,说过很多夸张的话。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句是,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线上,建一座长城,彻底解决移民问题。显然,这个计划一听就不靠谱。况且,就算要加强边境控制,也不一定要修墙,有些地方可以用铁丝网,有的地方可以用电子巡逻系统。不管是从政治还是从技术角度看,这个观点都不明智。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有人说他是故意博人眼球,也有人说他太极端。这些推测都不完全准确,特朗普其实是在用夸大其词的言论,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边境问题很重要,他非常重视。
当然,这种不着调的言论会引来批评,但其实这恰恰是特朗普想要的。你看,人们想批评特朗普,就一定得批评他建长城的言论,而批评这个言论,就必须得提到移民问题,而移民问题被提及得越多,就越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家会不自觉地把它放大,会觉得移民问题太严重了,必须引起重视。对于这么严重的移民问题,谁最重视呢?显然,是那个恨不得为此建长城的特朗普。
说到这你就发现了,这个夸张其实是激活了一个闭环。大家每批评一次特朗普,就等于让这个闭环循环了一次,这个时候,人们对特朗普的印象就会加深一分。注意,到这一步,特朗普的竞选对手说过什么,说得对不对,已经不在公众的讨论之内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被挤出擂台了。当台上只剩一个人,赢的不是他,还能是谁呢?
第二个方法是,抽象化。意思是,把一个具体的问题,抽象成更高的含义。
有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当年乔布斯想游说百事可乐的市场总监加入苹果。他说的是,你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跟着我改变世界。你看,乔布斯把百事可乐,这么成功的一款产品,抽象成了糖水。它一下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这句话的煽动性,也因此上升了一个层级。
(3)管理失败
如果最后观众与评委认定你的对手赢得了这场辩论,这是否意味着你就输掉了呢?当然不是。你输的可能只是观点,但你这个人还没输。
在辩论场上,有两个奖项。第一个是胜方,也就是,哪方的观点最终说服了裁判。第二个奖项叫最佳辩手,它评选的是在这场辩论中,表现最佳的人。即使是输的一方,同样可以产生最佳辩手。即使你的观点输了,那也不是全盘皆输,因为你还可以向观众和裁判证明你这个人是优秀的。
生活和工作中,你的目标,不仅仅是取得观点上的胜利,同时,你也要在说服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获得最大化的体现。
这是辩手的智慧。同样,它也适用于我们平时的工作,在竞聘中,没准你别的能力会被发掘,获得其他的重用。所以,输得漂亮其实也是另一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