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带着正念和孩子相处时,你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淡定和耐心……
不知道你是不是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在日常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被孩子带入。原本想让孩子变得开心起来,结果因为自己的情绪也受到影响,最后你和孩子都陷入到了情绪风暴中……
因为急于想改变孩子的不良情绪,结果自己变成了情绪体!
今天上午,就有那么一件小事儿,让我的感悟颇深,分享给大家:
榴小轩一个人安静地坐在那里,在他自己的“秘密”小本子里画画写写……为什么说“秘密”呢?因为他告诉我想画一本“三人探险记”的漫画,所以他很珍惜那本红色的小本子。
突然,他哭了起来,烦躁地拿着橡皮使劲得擦,边擦边哭……我从厨房走了过去,在走去榴小轩身边前,我有意识地做了个深呼吸,心中暗示自己:先观察,不评判。
走到了他的身边,我看见他用橡皮擦时,因为用力过猛,把本子快擦出一个洞了,并且纸张表面有薄薄地被撕掉一层的感觉,的确不太好看……【观察到客观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没有正念地让自己有意识地进入当下,在听到榴小轩烦躁的口吻和情绪时,一定会激起我之前习惯性的反应,那么我的情绪也会被带入。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对他说,和你说多少遍了,用橡皮时慢点擦……
如果没有进入正念的状态,榴小轩今天把秘密小本擦出一个洞的事情可能我激起我联想起以前做作业时擦出洞的事情,从而激起我认为榴小轩做事情“急躁”的“判定”,再激起我急于想改变榴小轩急躁的“问题”,从而我的情绪就会变得糟糕……
你看这就是一连串的反应……
你看,“急躁”的判定是我主观的认为,是事情的真相吗?
所以今天,当我带着正念观察儿子的反应时,我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我发现榴小轩对待自己看重的事情会很认真,对于不小心把本子擦出一个洞时,他自己也很懊恼,也正因为懊恼和自责,所以才会表现出急躁和难过……
那么作为妈妈,这时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坐在他的旁边,对他说:“本子擦坏了,很难看,你很难过是吧!”他哭得更大声了,但这哭声似乎是因为有人理解他的难过了。
“那我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把它弄好吧”!我接着说。
“肯定弄不好的”榴小轩的情绪变得更加烦躁……如果是以前,当我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我估计要生气了,妈妈已经在和你一起想办法了,你怎么还这样说话呢?但今天,我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耐心……我继续等待他的回应……
只见他虽然嘴上说“肯定弄不好”,但自己却跑到桌上拿了张A4的白纸,我立刻明白,他是想剪个和这个洞差不多大小的纸贴上去……
所以虽然他嘴上这样说,但内心真的情况呢?他还是在努力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语的负面只是还在进一步的表达他不开心的情绪。那作为妈妈的我,这时候需要看到的是他言语背后的真实行为。
后来,因为A4纸的颜色和小本子的颜色不匹配,我又和他一起想办法从小本子内页的中心处卸下了一张纸,然后用双面胶仔仔细细的贴在了原来的破洞上……这下他开心了,继续又开始写写画画……
过了一会,他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看我本来这里画错了,如果以前我肯定会撕掉的,现在我把画错的地方改成了一座小山,哈哈,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啊?”
什么是正念养育?我今天感悟到几点:
第一:我们做父母的情绪不要被孩子带入。如果带有“惯性”的评判和标签,我们将看不到孩子真实的情况和需求。
第二: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其实孩子自己内心已经有“懊悔”和“自责”了,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陪伴,而并非“你看,应该怎样怎样的指责……”而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接纳自己那刻的情绪,然后正向思维,去解决问题。
第三:不要只听孩子的言语,而去看他的行为。他的言语可能只是“情绪话”,而行为才是真实的表达。当然,这也是我之后努力的方向,如何引导孩子正面表达。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见过太多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大人们,他们往往有时做得很多,却并不受人喜欢,你不觉得这不正是小时候没有学会正面表达的原因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让自己的孩子积极情绪,正面思考,正向表达岂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作为妈妈首先自己要正面情绪,正向表达……而这一切的智慧我感悟到都源自于正念生活的力量,那种和大地母亲深深连接的力量,那种淡定和智慧。生活小事,分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