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事业,端木遗风”,是每个从事商业的人至高追求。
陶朱事业,说的是范蠡,重点强调道在商业中的践行和实证;端木遗风,说的是子贡,重点在于德在商业中的践行和实证。
范蠡,被尊为商圣,道商鼻祖,文财神;
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儒商鼻祖,五路财神中的西南财神。
为什么两位财神会被放在一起,共同成为大家经商的楷模呢?
仔细研究,发现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两人同龄(也有一种说法是范蠡比子贡大16岁,但这种说法来源于网络,故此处采纳夏廷献先生的研究成果)
范蠡大约生于公元前520年,卒于公元前447年左右。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祥。两人都比孔子小了31岁。
二、都做过官,并取得过巨大成就
范蠡在越国当过相国、上将军,文武全才,《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用了大量篇幅来记录范蠡强越灭吴的事迹;子贡在鲁、卫两国做过相国,外交能力极其出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三、都是富甲一方,地位极高。
范蠡的财富,《史记》这样描述:“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量词用了巨万,然后用“富者皆称陶朱公”说明了在当时范蠡就成了商人们的偶像。
而子贡的财富,《史记》这样记录:“子赣(子贡,贡通赣)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首先说子贡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富有,然后说子贡车马成群,带着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没有不与他以平等之礼相见的。
这样的描述,简直是富可敌国,而国君见他也要用平等的礼仪来接见,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与范蠡不遑多让。
当然,两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出身不同
范蠡出身贫困,经历波折比较多,在楚国未能出人头地,去越国,逢勾践战败,随同勾践入吴为奴;子贡出身富裕,从小就接受商业氛围的熏陶,后师从孔子,一生相对比较平稳。
二、才能侧重点不同
范蠡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出色表现,尤其擅长战略布局和形势判断,其智慧被千古传诵。《吴越春秋》记载“智臣曰范蠡,勇而善谋”,秦丞相李斯评价范蠡:“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子贡在辩才、外交上的才能更为出众,《论衡•书解》载:“或问于孔子曰:‘子贡何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孔子都认为自己口才比不上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孔子认为子贡口才过于犀利,希望他能收敛。
三、致富的方法不同
范蠡在齐国海边和陶地,经营的海产、盐、陶、珠宝等,发动民众共同致富,其身份是以老百姓身份发家致富,这在史记中,范蠡认为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可以说明范蠡是以百姓身份经商,史记描述范蠡用了“苦心戮力”四个字,说明其辛苦经营。
子贡是利用政治身份致富,“常相鲁卫,家累千金”,“亿(预测)则屡中”,“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论衡•知实》)。这些史料说明了子贡利用当相国的便利,能获得一手消息,利用信息差,低买高卖,获取了巨额财富。
四、致富目的不同
范蠡在伐吴成功之后,离开越国,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其经商是对计然七策的继续实践,“上富其国,下富其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富家之后,财富“取之于民,还之于民”,重点是“富好行其德者”。
而子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孔子的政治主张,《史记》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体现的是“富而好礼”,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子贡的富有使得自己的后代兴旺发达。他的后裔曾任过齐卿、鲁下大夫、东汉博士、拜议郎。
这也是两人思想不同的体现,范蠡是道家传人,不注重做官,实现理想后,立刻功成身退;子贡是儒家杰出弟子,以财富为传播孔子思想开路搭桥,《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在传播儒学方面,功不可没。
后世将两人并列,范蠡重道,主张顺应时势、富行其德;子贡重德,主张施仁存义。两人都注重诚信经营,成为后世商业的典范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