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爱学生怎么办?”
我的回答很简单,可以暂时不爱,但必须尊重。
爱是一种内在的感情,尊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谁也无法强迫你的内心深处“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但是,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你必须尊重,这种尊重体现于每一天具体的行为。似乎可以这样说,对学生的爱,是教育过程中渐渐达到的某种较高的境界;而对学生的尊重,则是教师对学生一开始就应该恪守的职业底线。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那我还是举个例子吧!学生生了病,你可能做不到背他上医院,职业规范也没有要求老师必须背学生去医院,而教师主动背着学生上医院,无疑是一种师爱的体现,你暂时做不到或者不愿意,没关系的。但是,学生犯了错误你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也就是说,可以暂时不爱,但不能不尊重。因为——我再重复一遍——爱,是理想的教育境界;尊重,是起码的职业底线。
回到你的具体教育情境中来,面对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孩子,你暂时还没有爱没有关系的;看到几个特别淘的孩子,你心里烦也很正常。但这不妨碍你对他们的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你对学生行为的善待,还体现于你为学生认认真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暂时没有爱,你同样可以做这一切啊!包括对那几个让你“心烦”的淘气孩子,他们犯了错误该谈心就谈心,该批评就批评,甚至该惩戒就惩戒(当然,不要轻易惩戒),只是不要因为他们问题多多,便讽刺挖苦、歧视冷落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
当然,如果直到几年后学生毕业,你对学生都一直没有感情,坦率地说,不但你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你的职业幸福也难获得。所以,还是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慢慢和学生建立感情——这份情感,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为了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手段,更应该视为你职业幸福的标志。
怎么和学生建立感情呢?以我的经验,主要的途径还是多和学生交往。在教师素养中,有一点似乎被忽略了,那就是和孩子打交道的本事。这种“本事”体现在和孩子拥有某些共同的爱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和感受这个世界、能够用孩子的语言和他们沟通、放得下所谓教师的“架子”完全和孩子融为一体……当我们和孩子一起踢球、下棋、郊游甚至打游戏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正不知不觉地走进彼此的心灵。
教育必须有爱,这的确是真理。只是这份爱,是不能靠行政命令被“规定”的,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和学生相处中油然而生的。暂时不爱不要紧,但必须尊重。只是,如果对学生一直都没有爱,这不仅是教育的遗憾,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悲催——想想,每天都和自己不爱的学生相处,多难受啊!
我相信,你不会成为这样的老师的。我期待着你慢慢爱上学生, 爱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