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开颅手术中,孩子醒了!医生没怂,边做手术边和他聊了3个小时》,再一看,是“深圳儿童医院”的发文,赶紧点进来看。对儿童医院,我是天生有一分好感,因为女儿4个月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就是在儿童医院住院一周治好的。
开颅手术,听起来就挺吓人的,手术中间把孩子唤醒,那是怎么一种体验?孩子会不会感觉到疼?为什么孩子醒了?是有心安排的还是意外?文章中全都有答疑,边看边觉得震撼,边看边深深的为我大深圳感到骄傲,为深圳儿童医院感到自豪!
孩子在三年前得了癫痫,儿童医院的医生为了能准确割除孩子脑里的肿瘤,不切少了导致病情反复,也不能切多了导致伤害到孩子的语言功能区,于是精心设计了这样一场术中唤醒的手术。
手术中,9岁的孩子先是在麻醉药作用下沉睡,等医生把头皮切开后,再慢慢的唤醒孩子。孩子醒来后,没有害怕没有慌乱,而是平静的和医生聊起天来。但这并不是即兴的聊天,是医生早早就设计好的环节,问什么问题,问几个问题,都是提前精心设计好的,就是为了能精准的找出病灶位置。而在位置找好圈定后,医生重新调整麻醉剂量,让孩子再次睡去。
不说儿童医院专家团队在业务上的专业,那是必须的!相当过硬的!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为人母亲的人,我特别关注到的是,孩子在手术台上清醒时的淡定从容,这是怎么做到的?
当过母亲的人都经历过产房的一幕,作为一个成人,别说麻醉剖腹了,就是醒着顺产,面对冷冰冰的产房,公事公办的助产士,心里都会涌起害怕、恐惧、焦虑和无助。大人尚且有或多或少的恐惧,12岁的孩子,在他清醒过来的那一刻,是什么平复安抚着他的心,让他能够那么放心的把自己交给眼前带着口罩的白大褂们?除了孩子本身的勇敢,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因素?
文章里对这个疑问简单的带了过去,“医生术前必须投入大量时间与孩子熟悉,反复告诉他们手术中醒来的感觉,评估的内容以及需要他们怎么来配合。”但可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一定付出了很多很多。在孩子住院以后,医生是不是跟孩子和家长们经常在一起沟通病情沟通感情,让孩子对医生越来越熟悉,逐渐成为朋友,慢慢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
评论里,有读者赞扬医生“妙手仁心”,妙手那是肯定的,深圳儿童医院的医生们都是尖子里的尖子,全市的孩子甚至周边城镇的孩子们生了重病都往儿童医院求医,儿童医院的专业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仁心”。每一个患者在承受身体痛苦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真诚的关怀,社会上发生的许多医患关系,并不事纯粹因为医疗事故,并不是医院用专业医学术语解释清楚就可以过去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医生和患者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上,如果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冰冰,这世上会多多少的温情?纵然发生谁都不想的意外,也一定会少一些埋怨,悲痛过后患者一方也会明白,医生是希望我们好,是用心的治病救人的,没有哪个医生是天生盼着病人死的。
深圳儿童医院做的最好的,不只是医术,更是仁心。想象一下,纵然医生们术前把环节推理的再严谨,把技术修炼的再纯熟,如果手术中间孩子醒来了,惊慌焦虑,无法配合,这个手术还能进行下去吗?就不要说成功了。再假设一下,如果医生们完全可以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而不是难度系数这么高的术内唤醒。但他们没有选择那么做,而是力求用最优的方式实现最好的效果。是否精益求精,是否用尽全力,这中间的过程只有医生自己心里最清楚,对于旁观者而言,大家看到的,只是结果。
真心为深圳儿童医院感到骄傲,这是一个由许多仁心仁术的医生组成的有爱的医院。许多读者留言,赞美的不只是杠杠的医术,赞颂更多的,正是她们的“可亲可敬”、“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