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天的暑假中安排一次外出学习,始于2016年。那是这孩子小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今年是他小学生活的第三个暑假。连续三天的云南昆明大理之行纯属看山看水的游玩观赏性质。石林,九乡和大理的造化之美,使孩子们置身在大自然的无比神奇中,好山好水,满目青翠。这孩子满怀喜悦地说:我好比从笼子里飞出来的鸟。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们小时候盼着放假。假期一定不在自己家呆,而是带上作业跟着祖母回到故乡 一一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山村:著名的梨果之乡,高低不平的沟沟坎坎上到处是枣树,梨树,果树。我们那时候有十五天的麦收假,然后是长长的秋假。树上是成熟了的果实,任凭你随便摘着吃,是没人管的。纯朴善良的民风人情使我对家乡有着浓浓的喜爱之情,从来没有觉得家乡苦一一虽然出门就得爬坡,吃水是件大事:一口深不见底的水井,两盘粗粗的麻绳,一个摇着辘轳的壮汉,两个盘坐着的妇女,麻绳的两头各吊着一只水桶,一排等着担水的乡亲。吃水是件重大的事,有着专门的日子专人负责。水源很宝贵。这使我知道了生活的差异。
口音不同,使回到家乡的我们显得很另类,但不影响小伙伴们的相处玩耍。至今记得儿时的玩伴。虽然小,但跟着祖母参加村里的秋收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假期生活。检枣,拔乔麦,背秸秆。再大些参加深翻地,小时候的劳动锻炼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后来上了大学,假期中回家乡依然是我的最爱。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旅游。亦对外地的繁华不感兴趣。至今依然记得工作后第一次因公出差,目的地北京。站在北京饭店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外国人,一个感觉油然而生:大城市是有钱人的世界。那时的我们,因公出差住男女澡堂是常事。搁在今天,难以想像。
一直对旅游没有兴趣。尽管是公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个云南学习的机会。我把名额让给了科里的同事。他们回来后连连叫苦:路太难走了。直到二00三年。参加党校学习跟着大家云南走了一趟。走过了也就走过了。当时对云南的旅游文化记忆犹深,自然风光之美倒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了。以至于这次带孩子出来前讨论行程时,把昆明的石林记成了在大理。这次重游才得到了纠正。
时代不同了。都是童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逢假期,带他到有好的教育资源之地游学,是我为他选定的假期模式。旅游不是目的,旅游也是学习。让他转换一下环境,多看看各地的差异,多看看不同的自然风光,生活节奏的改变,是必要的。
比如,他的“鸟出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