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答我的三个问题:
一、如何自我接纳?
(一)为什么有时候难以接纳自我?
1.自我与社会普遍标准的差异
社会标准是社会运行机制不可缺少的规则。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这个“优越性”就是社会标准。人们的主观一旦认定社会标准是唯一正确的,那么就很容易否定自己的主观。
2.与他人比较
作者说“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我也就不会认为自己太矮。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这种与他人比较产生的“自卑感”将使自己难以接受自己。
(二)无法接纳自我的几个表现
1.想变成别人
因为别人某个闪光点要是你拥有了将会变得幸福,生活也会变得顺利。
2.自卑情结
自卑情节的思考方式是“要是XXX/要是没有XXX,我就可以成功。”例如,要是我高三好好准备了,我就能考上清华。自卑情结是一种欺骗自己“我原本可以”的借口。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肯定,本质上是无法接纳自己。
越自负的人越容易有自卑情结,因为他可以借自卑情结造成一种假象麻痹自己。一般来说,自大的人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因为弱势具有特权,容忍自己的自卑,暴露自己的自卑,无非是想获得一种特权。
3.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无法获得真正的优越感,转而通过不良行为获得关注,成为特别的存在。
4.向过去逃避、向缺点逃避
事实上,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
自己认为自己具有的缺点其实对自己而言是一种“善”。
(三)接纳自我的一些思维方式
1.不是肯定自我, 而是接纳自我
自我接纳:而非自我肯定,接纳那个只考了60分的自己,而不是用告诉自己明明可以考100分安慰自己。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勇于接纳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
2.停止对“我”的执著, 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过多的自我意识, 反而会束缚自己。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如,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 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将自己从自我意识中解救出来,更多地关心别人,从他人贡献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幸福感。
3.不要与别人比赛,要与自己比赛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而是与自己的比赛。健康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4.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不能将自己定位于眼前狭隘的共同体,建立宏观概念,与整个世界保持联系。
看他人,不要总关注自己与他的差距,而是换成对他的关心。
对自己,接纳只考了60分的自己,与自己比赛,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天地。
二、如何与人交往?
(一)建立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 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拒绝渴望被表扬的心态,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 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 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在纵向关系中才希望得到表扬。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 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 如果希望得到表扬, 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 妨碍自己的自由。
因此,要鼓励而不是表扬,要援助而不是干涉。
(二)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 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其次,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干涉别人的课题,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问,而是竭尽所能的加以援助。在横向关系中,要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最后,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三)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觉
自我中心主义者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 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 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 “这个人给了我什么? ” 当他们无法满足你的期待时,失望感便油然而生。因此要记住,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 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 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如何寻找共同体?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 只要有两个人存在, 就会产生社会、 产生共同体。 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 首先可以以“我和你”为起点。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
(四)在人际交往中,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 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因为一旦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 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我认为这句应予以限定,必要情况下还是要争。凡事不能通用一套理论,双标不是错)
(五)有束缚感的感情不可能长久
(六)为他人贡献,但是不能牺牲自己
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这样的人无法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现在该如何做?
(一)关于勇气
人在10岁左右的的时候无意识地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养成了现在的性格。人长大之后可以有意识的改变,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可以说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
那么应该如何获得勇气?
作者认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