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这首词是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天,作者在湖北转运副使(掌管湖北路的财赋和粮饷)任上,同好友马叔度游月波楼,和马词原韵而写的。
皓月当空,江水皎洁,景色如画,作者触景生情,诗意勃发,浮想联翩。全词抒发了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和对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隅无心北伐的愤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己功名无法实现的伤感惆怅。
文人墨客,每临花前月下,触景生情,多有佳作,因此古往今来以月夜月景为题材的诗词不计其数。一些名家,如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等等皆有咏月、或以月色月夜为由头,或言志或说理的诗文传世。
唐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赢得了“孤篇压全唐”的美誉,成为文坛佳话。然而,能从月夜美景下的感性陶醉上升到清醒的理性认识,由月夜的美景过渡到对国事时局的忧虑牵心,表达一种政治主题的作品却不多。辛弃疾的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词的下片,作者由眼前景想到了心头事,重在抒怀言志。
纵观全词,作者欲抑先扬,行文一波三折,写景形象生动,议论切中肯紧,抒情真实感人。以一种低诉哀迴的语气结尾,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