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这起源于他做的一个动物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音响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狗奋力逃跑却无法逃出笼子。像这样多操作以后,再打开笼门,狗却不逃跑了,而是等在原地呻吟,颤抖,等待电击来临。

    心理学家后来证明,这种现象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当一个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得不到回应 ,无法改变现状时,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的状态,内心弥散着无助感和抑郁感。

    孩子需要安全感。孩子感受到的安全感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同伴。

    李校长在精进打卡中提到了安全感:“学校要为师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呼吸,自在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像一方蓄满了爱与美,尊重与自由之水的池塘,把生命带向辽阔与高远。人们在校园中就有可能安全感,高级感,价值感和归属感。”

    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一定是高质量的陪伴。父母对子女最好的爱,是童年帮助孩子建立“心理幸福感”,这是一种植根于内心,源源不断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它会让孩子感受到自信,勇敢,乐观,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