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史传说中,乾隆皇帝沉溺酒色,日日笙歌宴饮。而事实上,乾隆不喜欢喝酒。除非在一些重大庆典场合,他会象征性地喝上那么一口,平时,他生活十分节制,基本不饮酒。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他一生写了几万首诗,但是从不以“酒”字入诗。你去翻乾隆的诗集,里面没有一个“酒”字。
有的是以动物命名。鼎鼎大名的摄政王多尔衮,这个名字什么意思?“獾”,一种动物。
第一,乾隆朝的人口创了历史纪录。第二,乾隆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一。第三,乾隆时期是清朝版图最大的时期。第四,乾隆朝在文化上也创造了一项无人能超越的纪录,乾隆朝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字数最多的一本书。全书近八万卷,一共多少字呢?九亿九千七百万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他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掌握实权时间最长的君王。
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之后又做了三年多掌握实际权力的太上皇,也就是说,他的实际统治时间为六十三年零四个月,这个长度居世界统治者之首。
活到八十岁以上的,只有四个人,哪四个人呢?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乾隆四人,乾隆以八十九岁高龄在这四个人中又拔得头筹。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乾隆毫无疑问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身亲七代”的皇帝。什么叫身亲七代呢?就是亲自见到了七代人,往上见过爷爷、父亲,往下,见到了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加上自己,一共七代。这个纪录,在历代帝王当中绝对是独一无二无人能够超越的。
懂得五种语言:满汉蒙维藏,他都会讲。
他是中国历史上产量最高的诗人,一生写了多少首诗呢?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那么《全唐诗》,收了唐朝两千多名诗人的作品,加到一起,是多少呢?也不过四万八千首。乾隆一个人,就顶了唐朝两千个人的总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纪录。
经过康熙和雍正七十年的统治,乾隆登基时,政治安定,经济平稳,既无内忧,又无外患,政治舞台的所有布景都布置妥当,只等他上演一出辉煌的统治大戏。
清白的良心是最温柔的枕头。
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同,历史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他没有给出合格的答案。
接班人和在位者的关系是最难相处的。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感兴趣的皇帝,但这只是他身上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他对算卦占卜,也很热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雍正首创,但是在国外,其实古已有之。大家看《旧唐书·波斯传》,上面有一段记载:“波斯王初即位,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
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出现康雍乾盛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代中前期统治者敢于大幅度地否定前人,调整前代的统治政策。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而不能出现多个中心。如果出现多个中心,下头就不知道听谁的,各种势力就要杀成一团。
中国历代王朝,包括大一统的王朝,以及那些偏安小王朝,一共有帝王六百一十一人,其中,非正常死亡的二百七十二人。非正常死亡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远高于其他职业,所以当皇帝不那么好玩。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叔叔王导,就是著名的权臣。他是丞相。
清代皇帝最推崇的政治风格就是“乾纲独断”,一个人决断,不能被群臣的意见所左右。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文有魏徵、房玄龄,武有尉迟恭、程咬金。但是乾隆虽然是盛世,但是纵观乾隆一朝,一共六十多年,比较有名的大臣只有三个,前期,张廷玉。一个叫 和珅 另一个是纪晓岚。
一般来讲,同行都相互排斥。各个领域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之间总是很难搞好团结,这是一个规律,鄂尔泰与张廷玉二人地位相当,性格不同,彼此长期不和。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就中了进士,当上了副部长,资历很深,所以他看不起后来居上的鄂尔泰。而鄂尔泰这个人天生性格张扬傲慢,自视很高,在内阁中排名又在张廷玉之前,所以他也不买张廷玉的账。两个人关系十分冷淡,《啸亭杂录》说,“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
在这四万多首平庸的诗作当中,有一百多首诗,写得非常好,情真意切。这一百多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悼念富察皇后的。
乾隆朝政治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宽仁,中期严峻,晚年宽纵。从乾隆即位到乾隆十三年的初政时期,乾隆的统治风格,是行仁慈宽大之政。
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所以从小家教特别好。二十九岁,张廷玉中了进士,又被点了翰林。三十三岁那年,康熙皇帝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遇到了他,发现这个年轻人长得一表人才,言谈举止又特别稳重特别得体,落落大方,很高兴,命他“侍直南书房”(《张廷玉年谱》),就是把他留下来做了自己的贴身低等小秘书。
从那之后,张廷玉就交了好运了。从三十三岁到四十五岁,他给康熙皇帝当了十二年秘书。同样的才华,同样的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回报大不一样。给皇帝直接服务,回报当然是非同一般。在这十二年间,因为康熙皇帝十分赏识他,他的级别,从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研究员,升为从二品的礼部侍郎,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整整升了十级。
清朝太庙的配享殿分为东西两殿,东配殿供的是宗室亲王,比如为清朝开国立下大功的努尔哈赤的儿子代善、多尔衮,晚清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恭亲王奕?等十四个人。西配殿供的是非宗室的功臣,比如开国勋臣扬古利、额亦都,乾隆时的著名大臣傅恒、福康安等十二个人。
张廷玉就有本事,在几分钟之内,把口语变成典雅的文言文,而且是一篇条理清楚、文采斐然,没有任何漏洞的文言文。张廷玉一天起草这么十几道圣旨,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出过差错,确实是举世罕见的秘书天才。
张廷玉才干的第二项,是他的满语水平。张廷玉是个汉人,但是满语却非常精通,比当时大部分满族人说得都好。
张廷玉才干的第三点,是超强的记忆力。张廷玉的大脑就是一个活的档案库。全国所有高级大臣,几百号人,他们每个人的出身背景、主要经历、做过哪些大事,他都记得一清二楚。全国所有县令的名字,一千多个县,他都能马上说出来。
《易经》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意思是说,阴柔是一项美德,要用它来服侍君主,而不敢成就自己的功名。这就是地之道、妻之道、臣之道。这是《易经》老庄一派对臣道的心得,主张“臣道”要阴柔,要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君主,自己要默默无闻。
“帘前月色明如昼,休作人间幕夜看。”就是说,我要做一轮皎洁的明月,你不要把我这当成一团漆黑的暗夜。
雍正在自己的书房中,一直挂着康熙手书的“戒急用忍”四个字,用来提醒自己,还是经常犯性急病
“一门之内,朝绅命服,辉映闾里,天下荣之。”(《张廷玉墓志铭》)一家子的人穿的都是高品级的官服,让天下人都很羡慕。所以乾隆认为张廷玉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需要提防。这是他不喜欢张廷玉的第一个原因。
乾隆刚即位那个时候,特别需要张廷玉的政治经验。如果说大清帝国政治是一架精密的机器的话,张廷玉脑子里装着每一个零件的说明书和使用记录。所以乾隆刚当皇帝那阵,离不开他,因此才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政治待遇,封了伯爵。不过,当了六七年皇帝以后,乾隆对政务已经越来越熟悉,对张廷玉这样的老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了。
“大学士张廷玉服官数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兴赴阙,未免过劳,朕心轸(zhěn)念。嗣后不必向早人朝”
因为性格不同,彼此长期不和。满族大臣一般都投奔鄂尔泰门下,汉族大臣渐渐聚集在张廷玉门下,出现了朋党的雏形。
郑国是指唐代的名臣魏徵。魏徵被封为郑国公,生前很荣耀,但是死后,唐太宗翻旧账,认为魏徵犯了很多错误,下令把他坟前的碑给砸了。
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说,乾隆全盛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其盛况远远超过汉唐宋明在内的所有王朝。
山东德州下大雨 粮仓道 特别赐给颜母三品封诰。从此,皇帝对颜希深母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颜希深也因此仕途一路通畅,很快做到了督抚的高位。
乾隆年间,所减免的农业税,相当于五年全国的财政总收入。在位六十多年,有整整五年,不收全国人民一分税钱
饥饿的农民是国家最危险的敌人,而温饱了的农民则是皇权最坚定的支持者
红薯、玉米是推动乾隆“全盛”的两只有力的助推火箭。正是这两种作物的成功推广,使乾隆朝的粮食产量创了历史纪录
当时准噶尔的首领叫噶尔丹,他被中亚国家,认为是当时欧亚最伟大的三位统治者,哪三位呢?一个是西面的俄罗斯彼得大帝,一个是东面清朝康熙皇帝,中间就是他
所以平定准噶尔,有着巨大的标志性。它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也就是传统国家治理基本完美无缺的阶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的。
学者程歗(xiào)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农民属于低度文化、浅层思维的社会群体”(《晚清乡土意识》)。
康熙、雍正两朝文字之狱大约三十起,其中涉及官绅、名士,也就是上层社会人物的至少二十起,占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二。而乾隆年间触犯文网者,则多数是下层文人以及普通百姓。在大约一百三十起文字之狱中,下层文人,也就是童生、秀才这些低级功名的获得者,占近四十起,平民百姓占五十多起,二者合计,占乾隆朝文字之狱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
所谓“以武开基,用文致治”,文化繁荣,是一个盛世的必要条件。
《易经》说“无平不陂(pō),无往不复”,就是说,凡事达到顶点,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换。
清代,国家的收入,和皇帝个人的收入,从顺治初年开始,就是严格分开的。顺治初年,清王朝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内务府。这个机构,是服务于皇帝个人生活的,相当于皇室的大管家。国家的收入入国库,由户部,也就是财政部来管。而皇帝个人的收入,归内务府来管。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固定工资,收入来源固定化了。
议罪银。和珅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议罪银制度”。所谓议罪银,就是有些大臣犯了错,皇帝想继续用他,不愿把他拿下,就罚一笔银子了事。
传统财政制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没有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可以钻的空子到处都是,贪污对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第二是大部分朝代,特别是明清两朝,官员的薪水都非常低,有的时候低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程度。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当一个人进取心减弱,陷于享乐之中不能自拔时,他总是会产生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偏执地相信那些让自己能更放心地去继续享受的理由,而不愿意清醒过来面对现实。
乾隆即位的前两年(雍正十一年)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品、钢铁产品及其他工业制成品质量迅速提高,行销全世界。
所谓“十三行”,是清朝政府指定的十三家中国商人,专门负责与外国人做生意。
马戛尔尼使团 小斯当东
乾隆皇帝的太上皇生活中,最烦恼的一件事是白莲教起义迟迟不能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