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法国著名歌手Michel Sardou 米歇尔.萨尔杜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远走高飞》,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部高分法国电影《贝叶利一家》的剧情。
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农场主贝利叶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都是听障,日常工作和生活都要依靠家里面唯一一个拥有正常听说能力的女儿宝拉充当手语翻译。宝拉的音乐老师发现了她的天赋,鼓励她去参加巴黎的歌唱比赛。很想去巴黎继续音乐之路的宝拉,却面临了需要抛弃家人的困境,无声的演唱很难让父母感受到音乐的天赋,但是情感无法阻止。亲人间特殊的触摸方式,传递了这一信息。从不理解,反对到最后的全力支持,一气呵成。
一部打动人的电影,不在于情节的复杂性,而在于细节的处理上。
聋哑人的世界,我们正常人无法感知。当贝利叶一家去学校听合唱团演唱时,因为听不见,所以根本就没法注意台上的宝拉歌唱水平,只能父亲与母亲相互传情玩耍。当后面出现了宝拉和搭档同学动情演唱《我将要爱你》时,电影巧妙的设计了一个消音桥段,听不见任何声音,镜头横扫在了宝拉深情洋溢的脸庞,观众无声的哭泣和热情的鼓掌。这是父母的视角,此处,无声胜似有声。
合唱后的当夜,女儿一个人散步。父亲也来了,用手语比划了一句话:“我也想听”,于是将自己的手指放在了宝拉的喉咙发声部位,女儿开始清唱。很美妙,任何语言都可以传递,包括歌声。父亲很感动,一夜未眠。
比赛现场,远走高飞的歌曲,宝拉动情演唱。父母在远处的高台。当宝拉开始举起双手来用手语来边划边唱时,一瞬间,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夺眶而出。让你们也能够听见,我的歌声。让我飞翔!
虽然亲人间的爱,有种无以言表的东西存在。除去亲情,我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时候觉得言语都无法表达的情感,怎么可能用手语可以传递。可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手语在传递时,必须产生一个被看见的过程,你我在同一空间,彼此在关注。所以你看见的不光是我的手势,还有我的表情,这恰恰是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回到我们的生活空间,正是因为言语可以是随时随地,我可以选择只听不看,有时候甚至可以装听。缺少了眼神对视的这个环节,情感传递也感觉弱了一些。
放下手机,讲眼神聚焦在和你沟通的人上,相信我,很多问题也许会被高效率的解决了。
贝利叶一家,恰到好处的,将爱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