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版《平原县志》,是现存最早的平原县志。该志篆辑始于明嘉靖年间,庚戌(1550年)科进士、邑人张蕙首次起稿件,但未完成而先亡。 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县刘思诚修《平原县志》。邑人,进士高知止以据张蕙所撰志稿重辑。始于明万历十六年,十八年(1590年)梓行。后人称旧志。旧志刊发二十年后,平原知县周汝观、黄景华等人,尝其版稍续之,称谓续志、旧续志,今国家图书馆有旧续志版本。
序言有宋仕、高知止、刘思诚各一序。正编分上下卷:上卷建置志、疆域志、山川志、物产志、风俗志、政治志、祠祀志、学校志、杂志、人物志、乡贤志、职官志;下卷艺文志十三门,门内有目五十八。卷后附刘思诚后序。约五万字。是志门目较备,记述间赅。疆域、物产、风俗、政治诸门,记本地市镇乡图、物产风俗及户口赋役,皆关本地民生,是考见明代社会经济的有用资料;艺文收录颇丰,独占全书之半,然多为咏景应酬之作,反应本地民生利弊之文鲜见。有万历十八年(1590)刻本。
万历版《平原县志序》,作者:邑人,进士,宋仕
夫郡邑之有志也,非徒存,故实昭因革,所以考得失而懋劝戒也。要其体,固贵简洁,而病冗杂然,事不核则无以鉴往,辞不赡则无以俟;后必读之,使人跃然如生长其地,谙历其状,兴河山之感,抒注厝之猷,斯志之善者也。
吾邑东省壮钜,入我国家,虽列畿外,隐然同左辅焉。顾旧乘丛芜漫漶⑴,时异势殊,并残阙者,失之!俾产兹者贻文献之羞,莅兹者切杞宋之叹,非所以重士风而勖吏治也。
贤令刘侯⑵,锐意搜辑,以长垣令高君所为志⑶,属予序之。高君以宏才博学,历稽群籍,盖本先达仰斋翁(4)所著,而润色损益之,其事覆,其辞赡,良哉!志,可谓心苦而功倍者矣。予尝验天下事物,即微细者亦有定数,不能强也。
吾邑仿于爽鸠之墟,几与海岱相终始,乃往牒已无所稽。而圣朝统一,函夏声教,先被齐鲁,娴于文学,又其天性,遒寥寥迄今也。匪高君成之,刘侯维持而从臾之,将遗所不知何人,毋亦有数也耶!斯其泽当世世畏垒哉。予不佞生于斯地,既不能撰纪为桑梓,重而待罪垣镇,又无以宣上德意,树嘉绩于邻壤,唯兢兢以古之淳,挽今之漓庶几。圣天子节俭实惠不致壅阏,则夙夜耿耿者也。吾邑昔称朴质,今渐渝矣。读斯志者,思至鲁至道之训,不徒曰备,掌故而已。斯作者盛心哉。
万历庚寅(万历十八年即1590)秋七月之吉。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奉敕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大理寺少卿、浙江道监察御史。掌京畿道事,邑人,宋仕撰并书(5)。
注解:
(1)旧乘丛芜漫漶:是指旧县志史料多残缺不全,或字迹模糊以及记载混乱无章。
(2)刘侯,即刘思诚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任平原知县,他完成《平原县志》修编。
(3)高君,即高知止,字明甫,邑人,进士,曾任山西阳曲、直隶长垣知县。高君据明嘉靖时邑人张蕙所撰志稿重辑。始于明万历十六年,十八年梓行。后人称旧志。旧志刊发二十年后,平原知县周汝观、黄景华等人,尝其版稍续之,称谓续志、旧续志,今国家图书馆有旧续志版本。是现存最早的平原县志。
(4)仰斋翁,记载:“张蕙,号仰斋(1521-1587)。嘉靖二十九年庚戌进士,即1550年时年三十岁,授于刑部主事(正六品)升郎中(正五品)历四川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又迁山西布政司参政,河南布政司参议(从四品),以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先后分司昌平、甘肃道。又迁山西布政司参政(从三品),升按察使。所至新庙学、恤孤独,以廉明公恕称。隆庆五年(1571)三月迁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正二品)巡抚宁夏,致仕后从事撰写县志文稿收集。万历十五年(1587),正式修《平原县志》前过世。享年67岁
(5)宋仕(1538—1618),字原学。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授于衡水知县,调遵化,行取浙江道御史,历升顺天府丞、大理少卿,以佥都御使巡抚保定,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升南大理寺卿,以疾归;起南刑部右侍郎,晋右都御史(正二品),卒官,赐祭葬,赠太子少保,廕一子,祀乡贤。”
万历版《平原县志 述志》 作者:邑人、进士 高知止 ⑴
惟先王制国,画地分邑,或沿或革,推世道之。次志建置,建置必经邦土画封畛疆域,奠而势守分矣。疆域定于川泽,扶舆孕灵、物饶风媺、民生蕃滋,故列物产、述风俗、纪民赋焉。测土度宜、辨方兴利而后民咸乂⑵,能乂民而后能享神,故次之以祠祀。神人谐而上下和,然后民心孚洽而礼义可措,故次之以学校。三者皆扰民而治之之具也。事有参差,不可以类存之,足备搜考杂志,不敢不志也。
吾原素称文献,而人文与时宣昭,学术、事功、风标、节谊,扬其令芳,各以类著。人物不敢不详也,教养典于官师,列其名,而贤否之迹可考矣。绩效隆著曰:惟循。吏绎思不忘焉,乃列职官、述名宦,至于坟典(3)道绝、六经言微,秦汉而下,文辞灿如也。然要以发洩治道之蕴,故《志》艺文以敦其训焉。邑人进士,历知长垣事致仕(4)—高知止。
注解:
(1)高知止,字明甫。万历癸未进士,后知阳曲县,勤民政、新学宫、建义学、置学田,民蒸蒸向化。后补大名府,以能治剧,调长垣,婴足疾致仕。念平原设县最古,志乘阙如,乃博考群书,摭拾闻见,即张中丞惠原本而润色损益之。
(2)乂(yì):甲骨文原指割草、收割谷物,这里引申指治理,安定。
(3)坟典:指上古时代典制,多记载于《尚书》
万历版《平原县志》后序 作者:直隶山海卫人,举人,刘思诚(1)
平原为郡,在昔一大都会,与青州、河朔、悬衡等胜。而至我朝,浸废浸降为邑,今所名为陵县是已(2)。乃我邑,实故郡四封地,历世而往独得,仍旧号不湮灭,更置云“蕞尔之土”。往仅获列于附庸,而今衣冠风政、田园物产至比故郡,声光不翅,雄埒则余不胜沧海桑田之感矣。
邑有《志》故废,再启于张大中丞,随成于高明府,而宋大中丞且不吝褒然为序,珠玉冠前。三先生者(3),所谓枌榆之祭酒、文苑之宗工也。其于兹书如老宫监谈天宝年间事,言言中核,当实不虚,以寄概于杞宋之无征,功德金石与并矣。咫尺之编,识大举细,彰往古而揭来今。其书,类史隶,厥幅员而非野;其义比乘,副载名山而非家。无论于龙门兰台(4)何若,而以挈于当实不虚之指,则有贤者,莫为加悬金不能赞矣。余生关徼,黭谫不文,幸分百里而叨一日士,甿之上士遵礼训,而甿不寙偷。区区不佞,猥有所藉,以称官联而无虞于获上。则平原也者,其化人槐安之境矣。乎属在杀青(5)以职事,未宜三谢,聊为纪之卷尾,如此任邮任德乎!余不敢知矣。
万历庚寅(万历十八即1590年)秋八月吉,文林郎、知平原县事,孤竹(6),刘思诚谨识。
注解:
(1)刘思诚,字克实,号定宇,直隶山海卫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万历十五年(1587年)任平原知县。任满升济南府同知。
(2)“今所名为陵县是已”,是说在唐宋以后平原郡治地在今天陵县,并名字改德州,明朝又有“德陵互换”之地。德州治地才迁址现在德诚区位置。
(3)三先生:指张蕙、高知止、宋仕三先生。
(4)兰台: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此“龙门兰台”指宫廷内的御史中丞。
(5)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来指写定著作。此处指县志成稿。
(6)文林郎:是文官散职,七品官职;知平原县事:做平原知县,正七品官职。
(7)孤竹,商周时古地名,今指唐山滦南。也就是说刘思诚是现在滦南至山海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