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本绘本,叫《不要放手喔》,一看到便吸引了我,书中描写的是爸爸陪着女儿学骑自行车的故事,故事中阐述的并不是爸爸的“不放手”,而是爸爸如何做到了“放手”,就像故事中所说“孩子,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你说可以,我才会放开我的手……”。这也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的那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其实放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不偏不倚地理解放手,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放手,该怎样放手,除了单纯的放手还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放手”与“引导”之间的矛盾。
放手与引导,从哲学的角度看可能更好理解,任何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所谓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普遍性,还有客观性,我们永远无法孤立、静止的看待一件事情,而是要放到事物的联系中来分析。
节目《少年说》中,有个女孩的妈妈经常拿她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然后打击她。她最好的朋友是学霸,经常考年级第一。于是每次考试结束后,她的妈妈都会痛心疾首地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数学好,英语好,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她也曾委屈地说:“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非要这样打击我呢?”妈妈则回应:“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因为我认为你的性格里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
极为讽刺的是,这位被她妈妈奉若神明的学霸朋友,即便各科成绩全年级第一,也能被她妈妈找到“缺点”精准打击:“你看看你班里的同学,每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孩子更是如此。
因为他们的自我还很弱小,他们需要借助成人的肯定、赞美等正面反馈,来形成良好的自我。这时候,如果这个重要的人,不断对一个自我很弱小的人说“你是坏的,你是差劲的,你是讨人嫌的”…..这会让一个孩子形成自卑、匮乏、挫败的人格底色。
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成长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