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最近工匠精神被提起来,一是因为李宗盛给New Balance做的宣传片《致匠心》,二是因为罗永浩。苹果设计师有讲过这么一句话“It’s very easy to be different, but very difficult to be better”。意思是做一个大家都没做的东西实在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如何让这类创新真正的被大家所信任并使用。后半句就是苹果所追求的卓越精神,也是李宗盛和罗永浩提到的工匠精神。
李宗盛这棵乐坛常青树算得上是名符其实,如同树木一般执着、缓慢却又坚毅、循序渐进的生长着。岁月带走也 许是青春,但也发酵出跳脱世故,令内心越发强大的工匠精神,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枝繁叶茂地扎根每代人的心底,纵使岁月流转,流行的风向不断变幻,树还在,歌在风里韵味不散,四季常青,折煞的也只有光阴。所以声称固执,缓慢,少量,不追求时髦,只专注内心的声音的New Balance与之不谋而合。
罗永浩是一株奇葩,在很多人看来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神人"。他在新东方当讲师,上课的时候会讲一些反体制、抨击时弊的段子,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反对迷信洗脑之类,这些段子在网上流传,造就了罗永浩成名的开始,后来做了牛博网,开办了“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接着全国演讲,很多人至今都记得在吉林大学那场名为《我的奋斗》的精彩论调和后来在北京的那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很多人对他是有期待的,总觉得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个有想法的人,如果想做是可以做成一些事情的。所以在他做锤子手机的时候,这种匠心精神为他赢得了不少簇拥者。
有本书叫《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哲学》,作者是个叫做马修·克劳福德的博士。他主业是蓝领修理工,利用业余时间写了本书 。这书一经出版,就受到关注和欢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哲学博士去当修理工,实在会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马修认为3D打印带来的最好的结果不是该技术本身,(目前,其应用非常有限),而是它唤醒了人们对于手工业的想象。手工突然间成了非常尖端而充满魅力的科技。一旦人们开始研究如何进行制作时,他们就会明白传统的技艺要比3D打印更划算且实用。
突然令我联想到YouTube 上的教学视频。现在,手工制造技术正在爆炸式的宣传,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出于业余爱好。我想美国的制造业会增加一些小型、专业化的企业。但是在大型制造业方面美国无法与中国竞争。所以这应该会给一些热爱创新和修复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机会。在这个年代里年轻人能够重燃对于手艺的热爱和执拗,应该算是一件进步的事情。
在我看来,好工作应该是那些可以让你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你的每个行动都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作。最重要的区别不是体力工作或脑力工作。而是,这份工作需不需要你进行判断。如果一款产品不允许在质量上出现任何差错,人们就会为之努力;肯定不会再粗心大意。工匠精神简单的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即使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文化被破坏,或者说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时,社会就不再重视荣誉和廉耻,品质就会降低。
我们目前对于“知识性工作”和技术工作有着错误的认识,如果一份工作很脏,那么人们就会轻易的认为这份工作很傻。但事实是,技术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收入比较高的原因。而许多办公室的工作让人越来越笨,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尽管要得到这份工作需要大学学历。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很少人天生就是学者的料,可以安静的每天坐上几个小时,盯着看书。但是想像一下,你要为一场赛车搭建赛道,数学会突然变得非常有趣,因为你需要它。手工技术的培训让你想要获得全面而抽象的知识。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也很容易集中。出于这个角度来讲,有时候有些人天生适合做一个工匠。
在商业公司里,曾经盛行过一个名为“木桶理论”的法则,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它最短的一根木板决定的。木桶理论实质上想表明的是,要注意细节。一个小细节做得不好(木板不够高),整个木桶就装不了多少水。配套木桶理论的一句俗语是:魔鬼在细节。
但打磨细节需要时间,而互联网时代有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法则,基本上,互联网时代的公司发展,以快为美,慢公司是一个异数,事实的情况是,虽然有一些媒体文章鼓吹慢公司,但遍看互联网巨头公司,又有哪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慢公司?
说互联网究竟颠覆了些什么,在我看来,这种管理思维的变迁,算是一条。单点突破,竖起一块高高的木板,其余的短板,慢慢补就是。核心要点在于:那一块高高的木板,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而且带有首创、创新意味。如果非要说工匠精神的话,那就是在这个单点上具备工匠精神,反复打磨,而不是在整个产品上反复打磨。时间不允许你这么干。
木桶理论最大的毛病在于:它假设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无限的,但客观情况显然不是这样。工匠精神诞生在手工艺为主的农业时代,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慢条斯理地做一些东西。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摧毁了这种慢条斯理,信息时代并没有完全重建这种工匠精神,只不过,在局部领域(某个单点),工匠精神得以部分复苏。
这是一个极其碎片的时代,拔高每一块木板,不如让单点闪耀光辉。工匠精神并没有如大家所说的过时,只是需要我们稍微转变一下思路运用而已。
最后附上李宗盛文字版的致匠心: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他自己熟。
我二十出头入行,三十年写了不到300首歌,当然算是量少的。
我想一个人有多少天份,跟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关联。
天份我还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份。
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
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
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
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所以,没有理所当然,
就是要在各种变数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
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
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
为什么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
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
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