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活的语文,就没有语文的生活
今日学习《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秋景的无限眷恋之情。
在文中的3---11自然段,作者着重描绘了秋晨静观、清扫秋蕊、秋蝉残唱、秋雨话凉、秋日盛果等景象,紧紧抓住“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总起句,刻画了秋之色、秋之声,秋之形。在品尝第三自然段---秋晨静观时,有“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一句,当我问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班里竟然没有学生理解“一椽破屋”的含义。之所以不理解,很简单,就是没有生活阅历。现在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钢筋、水泥、石子加砖头,哪知道“椽”是什么呀?上课预习时,有学生就不知道“椽”字的读音。我问学生,有去过农村或者熟悉农村建筑的学生么?学生回答说农村是去过,但没见到用椽建筑的房屋。一时间,我仿佛觉得恍若隔世。
《故都的秋天》一文,已教过好多遍了,记得第一次教授这一课时,学校还有土块房,学生一抬头,就能看到椽檩,从没出现对此句不理解的情况,因为那时,还有土木建筑的房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楼房拔地而起,学生对椽、檩的概念就越来越陌生了。
土木结构的房子,房顶就是用椽和檩作支架,椽越多,檩越长,房屋越大。“一椽破屋”就是又小又破的房子。“椽”是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在《魏书·任城王传》(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 宋朝朱熹《次张彦辅西原之作》(无处堪投迹,空山寄一椽)、清朝黄景仁《夜坐示施雪帆》(幸有一椽堪寄傲,底须狂趁六街尘)、蔡东藩和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八回(属者兵连祸结,所至为墟,士持千里之粮,民失一椽之庇)等文献中都有“一椽”的说法。“一椽”即一条椽子,亦借指一间小屋。文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就是作者为了饱尝故都的秋景,寻找了一处人迹罕至的破旧之地,借一小屋而憩,充满了寂寥的悲凉之感。
除此之外,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有“朝济而夕设版焉”一句,虽然课本下面有注解,“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但学生依然不明白这句话在烛之武退秦师时,谈到晋国渡河筑墙,背信弃义之举对秦国有多大的影响,烛之武列举这个使例对说服秦军退兵有何意义。
我链接了历史小说《荆楚帝国》第九十七章鸿沟中的这么一段:
陆离镜里看到入城的全是力卒,熊荆本有些喜悦的心沉了下来,他的注意力转回到鸿沟。秦军舟师尽墨,百余艘满是尸体伤患的战舟被楚军缴获,余下五、六十艘还能划行的战舟最后退出了战场,回到它们此前出发的地方。五、六十艘战舟对浮桥已没有什么威胁,真正的威胁是鸿沟北岸。除了刚才显露出来的士卒和墙上的军旗,谁也不知道这道不高的夯土墙背后隐藏在什么。而此时除了那些猎猎飘扬的军旗,土墙上看不到任何一名秦人士卒。看着浮桥不断往北岸伸展,熊荆指着对面问向妫景:“可知此墙厚几何”妫景这时候也在看着北岸那道一丈二尺高的土墙。这不由让他想到孔子的堕三都。秦人自然不可能遵守以前的周礼,可为何这道用于防守的城墙秦人只筑十二尺筑墙六尺一版,加一版难道不行?妫景看着那道土墙有些走神,当他回过神时,眼前场景突变,很快要架到对岸的浮桥上空忽然飞来一群密集的黑点,这些黑点落在沟岸的薄冰上、落在将成的浮桥上,马上窜起团团火焰。“火!”诸人一片惊愕。惊声未落,更多的黑点从墙后飞起,这大概是酒缶大小的火油灌,每一个都是点燃之后发射,这才落地爆燃。浮桥距离沟岸有一百五十步,这个距离上只有荆弩和投石机才能有效杀伤。荆弩不见,高大的投石机也不见,浮桥上毫无防备的几名工卒有一人被火油弹砸中,顿时全身是火。“投石机几何”熊荆喝问,这正是他担心的弹力投石机。“投石机几何!”没人答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武器,熊荆怒吼一句这些人才回过神来。这时候中弹的浮桥燃起了大火,桥上工卒一边切断着火的浮桥一边往后急退。因为土墙阻挡住了视线,谁也看不到投石机的数量——如果这种武器确如熊荆所说是投石机的话。现在大家知道的是,土墙的作用恐怕就在这里。秦军抛射武器的射程远逊于火炮,对射肯定占不到任何便宜,但临水筑墙,把投石机置于墙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火炮直射只能轰击土墙,曲射先不说能不能打中,连看不都看不到。
读完此段后,学生茅塞顿开,明白了烛之武以史为据,只言片语之间对秦晋联盟的巨大破坏性。
记得在小时候,农村筑墙时,也讲究版,但不是木板,而是椽,三根椽一组叫一版,一版差不多一尺。也许是椽拿起来轻松罢了。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语文,语文学习如果没有了生活,许多精妙之处就玩味不透。
记得上大学时,有一位老师对《左传·僖公四年》中:“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中“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一句的解释提出了异议。课本下面的注解是“形容当时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说风呢?直接说牛马不相及即可。
老师说:“有一次,他去一个牧场旅行,意外发生了一场大火,在人们忙于救火的时候,老师发现,风起火猛,但牛马相互无碍,原因是,火起,牛逐火,走顺风,马迎风而上,走逆风。”以此印证了《古文观止》中:“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解释的正确性。
语文需要生活,那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意;生活就是语文,尽显世间沧桑。
4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