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了很久的手机,这阵子,自从8月初结束实习以后,我就“瘫”了。我一直在抗拒着什么:出门、赚钱、闪亮......
我不敢走上讲台,不敢让自己去面对很多事,就是不愿意面对:见人,参加活动等等。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住在家里面,这里交通不便,加上我之前休息了一阵子。
真的是因为住在大房子里太偏远了,去市区太远了,因此才会让时光浪费在这个大屋子里。我的美貌,我的活力,我的智慧...... 都被埋没在那些时光里了。
焦虑,是的焦虑,我总觉得我要“决定一个方向”,然后前行。也许我正在尝试,并且寻找这样的方向。
焦虑,是的焦虑,因为对自己有所期待,希望做出一番成绩,在世的时候,有一些贡献。甚至有一些成就主义,因此反而不太能集中于手头做的事。期待有很多,我不确定那些是否都适合我,我是否都能达成,对,我是否都能达成,期待有好多啊,因而焦虑。
焦虑,是的焦虑,因为完美主义,为了吃不好一餐饭、漏掉的一次运动,而谴责自己,为了小时候吃过太多零食,而谴责自己,反而没了动力前行。
焦虑,我有太多话想说。
如果不是焦虑于“一定要做出点什么”(并且还是很多很多事,担心自己做不完,体验不完),
(比如,去加拿大体验生活,看海,感受宁静、归于心的感觉。
(比如,学了性别研究后,我认为我必要解构当下中国或世界仍然存在的社会规范:compulsory coupledom, 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compulsory sexuality, compulsory monogamy...... 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并且解构这些,让我感到有压力。同时还有revolutionary parenting,这是有意义的,让女性解放于“完美母亲”角色,让女性解放于24小时照顾孩子的“母职”角色,同时也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孩子需要什么,在每个成长阶段给到生活上的照顾、思想上的启蒙、德性上的教育,以及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新事物、体验生命、思考哲学...... 这是孩子们需要的,却不是每对父母都能给到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和精力做到那样细腻地养育孩子,正常成年人的精力都有限,我们不能再让孩子们真正的生长需求困于一个个小家庭里了,太考验做父母的能力了,有优秀的父母,也有不适合做父母的成年人,我们要让所有出生于这个世界的生命都有机会可以体验到成长和教育,而不是再以父母的出身来决定孩子的成长教育和机会资源。许多品质,都需要培养,比如毅力、坚持、宽容等等,还有素质教育、修养学问等等,都需要。
如果真的能有以孩子需求为中心的、且平等有爱的社区育儿中心,就真的太好了,妈妈们不用受累,孩子们能得到好的照顾和好的教育。还不够,当下的现状,还不够,至少我成长的过程中,还不够,我也看到了因为父母的不同而受到质量差别太大的教育——有钱的读国际学校或留学,优秀的培养孩子的品质和毅力以及各种兴趣爱好,没这个心的就只能让孩子像自己一样刷各种没营养的短视频。
而我成长过程中读的公立学校里,遇到过羞辱我的老师,以及让孩子感到内疚和不安的老师......
这是我自己内心深层的渴望——发觉孩子内在品质、欣赏孩子优点的教育,并且以好的德行为培养,发展好的品质如毅力等等,以及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学校,学习多门语言。并且老师们还比较有爱和耐心,能够倾听孩子们在每个成长阶段的想法和烦恼,并给予专业、正向的心理支持——让孩子们被爱、被看见、被倾听、被陪伴。有爱和好的品质为基础的、发觉能力与学习的、国际化视野的教育,是我非常渴望的。也是每个生命都值得拥有的。
或许有的国家,比如芬兰已经做到了。那时候孩子们也许会有其他的烦恼吧。但这是我特别希望能够实现于每个社区的事。没有嘲笑,没有欺辱,没有低俗和过深的恶意,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长大。
啊,终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托管式照看(在孩子1-3岁时集中托管,减轻妈妈负担,给到孩子营养、睡眠等生活上的照顾和培养,学会睡一整夜的觉,从小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用爱浇灌这些孩子们,听音乐、玩玩具等等。)
集中的爱、德性和品质的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知道德>能力,知道人的一生要经历哪些事,从小还是学会生活、了解生活技能和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以及和人一起生活的合作能力、分工能力、交际能力(倾听等等)。学习一些知识、文化、技能,但体验生活也同样重要。从小开始思考哲学问题,比如内在和外在是否都很重要(参考法国小孩的哲学书,从小开始需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能不能霸陵和欺辱别人,生命的意义,旅行、文学等等。交朋友的能力等等。
之后我就没再考虑了,总之要有国际视野,不要把其他国家的人视为敌人,不要自我中心,要学会合作和有爱,不能种族歧视,要包容,要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要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一起合作。学习多种语言,多多交流......
再加一个:要吃得七分饱和有营养,三餐规律,懂得搭配。正念饮食,感恩食物,体验食物的本味,热爱大自然给我们的食材,热爱生活。
当然,这很理想化,但我知道,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迈步。
好的私立国际学校里的教育,也是让那些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priviledge(特权),并没有真正以好的德行和品质为教育的基础。孩子们被爱吗?孩子们知道要互相分工合作吗?
以及,取消婚姻制度,或者让它不是一个compulsory强制的概念,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相爱的人才需要或愿意进入婚姻,甚至相爱的人也可以只是相爱而不进入婚姻,相爱就够了,相爱也可以一起生活。
任何人都可以一起生活,孩子们需要从小培养和人一起生活的能力,生活独立能力,做饭也好,基础的烹饪技能要学会,至于做得好吃或是美食研发那就是更热爱做饭的人的义务了。
懂得照顾自己,也懂得照顾别人。
任何人都可以一起生活,也可以独居,但不建议独居,哈哈哈。
因为人需要交际,需要互相照顾,一个人生活太麻烦了,还要做饭,不如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分摊房租,做了饭一起吃。节省能源。
并且没有性别限制,不是只有一男一女能生活在一起,也不是只有同性能生活在一起,大家自由选择,和爱的人,有缘的人,不同分工的人(对,要有人爱做饭,有人懂得修理电器,有人会算账,有人会统筹......),这样才能合理地生活,都不累。
这是不是太理想化,太乌托邦了。
我必须说,我有部分是受稻盛和夫启发,他在《活法》中提到的德>能力,启发了我,让我认为这很重要,以及他提到的“世界联邦政府”概念,认为不再有国家,或者国家意识不那么强,而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并且各种不同的文化也不会消失。
我认为这是有可能实现的,也值得我们去推广。因为这也是我自己的生活愿景:能和人一起生活,和不认识的人愉快相处,大家分工,有矛盾也没关系,可以调节。而世界联邦政府,就是全人类可以一起和谐相处,我有多么希望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朋友、交流、无障碍沟通。
我们是能够懂得彼此的,甚至有时候跨文化的朋友比同城的朋友更能有精神共鸣。我很喜欢我的几位法国老师,他们热爱文学,我很想和他们做朋友。
说出自己的想法真愉快。
真想和他们一起生活。能实现就好了。
如果不焦虑于要去哪里,不焦虑于一定要决定一个方向或领域,只是活好今天。
我应该能省下大量的时间吧。
关键是不要再内耗啦!!!!!!!!!!!!!!!!!!!!!!!
“做不到、完不成”
“赚钱好难”
“想做的事好多——做不到/能做到吗?”
各种事情,好多好多好多,动弹不得。
但是能写下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