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参加了“2019行动派琦琦无保留分享会”,琦琦带着大家回顾了她丰富的2018年,长达4小时的真诚分享,干货满满,触点很多。其间引用了很多的例子佐证观点,分享着她努力践行之后的成长与智慧,其中“志愿”、“感恩”、“时间”等都是本次分享会的高频词汇。
琦琦所提到如“你的时间放在哪里,价值就在哪里”;如“逆袭和赶超的另一种方式是保持节奏”;再如“持续践行感恩日志和金刚智慧,有意识地种下‘好种子’等观点我都深表认同,那也是我长久以来的默默践行。只是透过琦琦的分享及现场其它小伙伴的同频共振,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我们十分幸运地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空前繁荣的时代,各类资讯都能轻易获取,但我们似乎也因此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知识焦虑“。为了汲取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人们开始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保持高效和专注。对此,我十分认同琦琦分享的“6:4”时间管理原则。
海明威说:“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因为生命有起止,所以世间所有时间管理方法的存在,其实都来自于对有限人生里完成目标和抵达目的地的渴望,或者说是我们对有限人生里那些未能完成和求而不得的恐惧。
很多时间管理课程或书籍会告诉我们如何安排时间、计算事项完成所需要时间长短、区分事情轻重缓急,但我认为这些不过是细碎的方法论,或者说时“小时间”的管理技巧。我所理解的时间管理,不是尽量安排时间,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上,也不是要做完所有事。时间管理应该是一种“大时间”管理,不仅是管理时间本身,还应该包括良好的精力管理、情绪调节、应变能力、沟通协调、人生规划等。
时间管理的初心,首先应该是找到自己的“志愿”。在分享会的开头,琦琦分享了日本有川先生的志愿:“持续一生的精进自己的品德”以及带给她的震憾。我认为志愿不同于目标,甚至应该不是财富或成就这些东西,应该有着更深刻的维度。我们可以把任何能唤起自己激动、渴望和持久向往的东西定为志愿,它包含着迷和爱这些私人化的体验,而且这些体验还能转换成持久的行为。比如琦琦就将做好“持续一生的成长大学”、“百年共益型企业”、“让世界美好”这三点定为自己的志愿。
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人对某些书或文章评论说:“鸡汤!”而那些文章所引用的例子分明是励志的,所讲述的道理分明是朴素经典的,怎么就“鸡汤”了?励志是对志愿的激励,如果一个人没有志愿,当然任何人、书、文都无法激励他,无法让他激动。我认为这样的“免疫”一点都不酷,甚至叫人沮丧。
有志愿的人,才是真正有灵魂的人。因为接受了使命,从此心甘情愿踏上漫漫征途。在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时候,足够坦然,因为知道所谓的“低谷”也不过是人生波幅的一个必然现象而已。
你可能听过:“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你可能听过:“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想到’到‘做到’;你也可能曾有这样的经历:每年年初立下各种flag,制定了满满的学习计划,到最后一项都没完成……因为,再宏伟美好的志愿细分下来也不过是由一件件平常普通的小事组成。所以无聊和枯燥是事情的常态,也是生活的真相。
美好身材很吸引人,偏偏锻炼很累人;饮食清淡有助于健康,偏偏高热量食物比较可口;了解读完某些经典有助于提升认知,偏偏本季综艺节目预告那么吸引人。所以你看,凡事皆有代价。要达成一些事情注定要对抗人性的懒与馋,需要在很长的时间里保持专注,忍受寂寞,延迟满足。
专注的美好体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有人是在游戏里,有人是在电影里,有人是在书本里,有人是在恋人的眼神里。专注会让人忘记时间,周遭的一切与自己全然无关。但人会有悲喜的情绪起伏,高兴的时候专注力可能好点,悲伤的时候可能根本无法专注。同时每个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自己的所能专注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天性,驯服天性,发现乐趣,进而提升专注力。琦琦所分享的“6:4”原则,即60%时间分配给主要的事件,40%的时间分配给次要事件其实就是一种顺应天性的时间管理方法。毕竟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时间自由,不要把日程安排得太满,适当吃喝玩乐、适当留白放空,才能激发创造力,体验自律过后的快乐。
人的寿命会越来越长,我们都可能会成为“百岁老人”,我们总不能一直心猿意马、不在状态、一事无成。这漫长的人生总归要经历一些什么,追问一些什么,达成一些什么。了解自己,找到志愿,接受使命,接纳不确定性,下定决心做一个少年,相信自己能抵达远方。决定自己要走的路,决定自己的内心不老去,决定保持成长欲望,决定不断拓宽边界,决定保持专注与聚焦。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