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没有日记本了。不过日记对我而言,伴随了很多年,情感交织。
小时候的日记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日记。那时候刚好在学习文字造句,培养写作习惯,老师当成作业来要求并且要检查的。有固定的模板:日期,星期,天气,正文内容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处于“训练”期的小朋友是不可能写出多么华美的篇章,如果能够语句通顺就能被表扬了。
我认为的真正意义的日记应该从高中开始。那时候内心的情感及阅历逐渐丰富,写出来的东西多少有写内容,或记录或抒情或感慨或议论多少都有了个人特征的内容,也就变得有些私密了。
那时候的我依然是我行我素的,初中时留下的骄傲感在高中受挫,颇有些迷茫,但却充满了不屑和冷傲。成绩面前不得不去考量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习惯,从一初中同学那里偶见的一个精致软皮本,记录了平日里学习的点滴。有时候是记录的学习笔记,有时候是抄写的一篇诗或者自认为很美的文章,有时候是记录的错题反省,还有时候会写一篇英文的短文,不但字迹工整,而且很实用每个段落很整齐,日期也写的很详细。这个软皮本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向来喜欢模仿,很快就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本。
之后我会照猫画虎底抄写自己认为值得的东西,也会写上自己的心情起伏的学习历程,当然这个笔记本逐渐地就不能光明正大摆在我的课桌上了——我放在抽屉的一摞课本下方。
日记本变得绝对私密是在大学。受高中的影响,情绪很敏感,同学之间一点的异动都会成为情绪波动的转折点,而且自己不善于去跟人表达,于是就会主动写作去记录和抒发。这个时候日自己是宣泄悲伤和孤独的工具,是自己心灵的圣土,绝对私密。
这样私密的日记一直写到大学毕业后很多年。多多少少都有记录,也不是每天都去写,心里有想法的时候都会写,藏在一个绝对不会被人发现的地方。
如果这样下去,我的日记本会越变越多,情绪会越来越敏感,心思会越来越凝重。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那三本厚厚的日记记载的却是这么十几年来的悲伤,我的情绪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难以去接纳新的更加强硬的刺激,那时候各种琐碎的事情加起来让我不堪重负,不得不去借助心理学来调整。
2015年的春节前夕,在我独自租住的小屋里,我把那个用胶带缠的死死的铁盒子打开,然后翻开那些曾经的日记本,慢慢翻看着之前的文字,泪珠子最后串成了线,心疼并挣扎,一边看一遍侧卧在床上流泪,一上午挑选出一些之前的文字,和照片,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到楼付之一炬。
付之一炬的还有我自己面对需要做出的行为的恐惧,随着那飘飞的纸片,带上我这么多年的压抑在内心的悲伤,永远离开了我。那时候觉得阳光很温暖,浑身很轻松,因为再也不用去背负日积月累下来的沉重的情感包袱,心情豁然开朗了。当我再去想沉浸在悲伤中的时候,那些悲伤已经无迹可寻。那些我曾经纠结夜不能眠的痛苦经历,也终于在岁月里随记忆溜走。
站起身上楼回到我自己的小屋,躺着睡着了。
就这样到了现在,我再也没有用任何形式的笔记去记录生活了,反倒活得坦然。当下的阳光是温暖的悲凉的,雨雪是冰冷的还是欢快的,那也只属于当下的这一天,睡一觉都会过去,曾经自己所看重的情感所珍视的眼前景,不过都是每日都会变幻的寻常,我也无需去承载那些自然的东西。
于是我活成了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