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收拾书柜时,几本杂志碰到手底,顺手翻了翻,发现都是两年前的刊物。过期的刊物怎么还留着?
每年订报刊时,我总喜欢订一些阅读杂志和幼教期刊,比如《读者》、《世界博览》、《上海托幼》、《幼教博览》、《学前教育》等等。每期读完总喜欢把一些好文章、优秀活动设计、好的环境布置插图剪下,留作资料,以备用时兴手拿来。这几本杂志幸运的留下,也许就有好文章或好插图。
兴手拿起上面的一本《读者》,发现一页被折了个大角,随手翻开,一篇插有彩色图片且题目很有新意的《他种了3000棵星星》的文章跳入眼帘。哦,我看过这篇文章,那一句“我将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直到我进天堂”的引语抓住了我的眼球,文章的内容我大致清楚。记得那年读完后心里波澜起伏,还从网上找到这篇文章,随即写了几句感悟,一并发到qq空间,引来无数好友阅读点赞。时隔两年后再次读这篇文章,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三页铅字,再一次被主人公的善举感动着,敬佩之意再次从心底荡起。
1988年,他们全家来到了辽宁抚顺。1992年,他在贵州贵阳第一次收养孩子。1995年,他创立了菲利浦·海德基金会,在河北廊坊建立了廊坊儿童村。2002年,他在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建立了牧羊地儿童村。他救治、收养孤残儿童超过3000名,被网友称为“洋雷锋”、“当代白求恩”――他就是来自美国的贝天牧。
10岁丧父的贝天牧是家中6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这也让他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以叛逆的方式表达勇敢坚强。少年时代的他酗酒、飙车、吸毒,当兵因不守纪律被强行退回。一日深夜,贝天牧和朋友又在餐馆闹事,被警察带走。第一次尝到失去自由的滋味,他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自己应有的生活吗?”那一年,他21岁。妻子潘姆拉在他陷入迷途的时候给了他无私的爱情,也给了他一个家和三个孩子。贝天牧与妻子一起重返校园完成大学学业,又相继在中国抚顺一所学校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英文教师。业余时间,夫妻俩到各地做义工。一次在做义工返程的火车上贝天牧的助教海德突发心脏病去世。此事给了贝天牧夫妇极大的刺激,他们卖掉了美国的房产,辞去了教职,成立了菲利浦·海德基金会,在廊坊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外资孤残儿童村。随后几年,贝天牧出资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组织医疗队,先后到多省市专为唇腭裂孤儿做手术。他说“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不管目的是为了谁,其实最终解决的,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要用一辈子来成长。”因为爱出而爱返!
艾米是一个严重烧伤的弃婴,贝天牧捡到他抱着去求医。医生表示,孩子活下来的概率不到10%,一句“不用治了”刺痛了贝天牧,他对医生说:“想象一下他是你的儿子,请想办法救救他!”医生看着这个“老外”追问到:“就算手术成功了,你想过孩子的未来吗?”贝天牧说:“我和妻子愿意收留他、照顾他、看他长大,总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他在地上跑、踢足球,看着他上高中、上大学、结婚,甚至接我的班。上帝安排了孩子的人生,不会让它到此为止。”贝天牧感动了医生,两个月后,艾米顽强地活了下来,尽管四肢因坏死而截。贝天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个美国朋友,三天后,这位朋友带着妻子飞到了中国,收养了艾米。朋友说:“艾米就是上帝对我们一家的安排。放心吧,我会让它变成最好的安排。”
艾米的故事经美国MPR电台播出后,全世界各地的资助源源而来。贝天牧用这笔钱建了牧羊地儿童村,让更多经受苦难的孩子找到了希望和爱。其实,当贝天牧把面目全非的艾米抱在怀里时,他拥抱的是少年时同样支离破碎的自己。
贝天牧夫妇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叫埃瑟,当她懂事之后的第一个困惑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是谁?”这也是孤残儿童共同的困惑。贝天牧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算治好了他们的身体,也无法修补他们的心灵。于是他把埃瑟带到草地上,陪她看蚂蚁。他指着蚂蚁说,蚂蚁一家也会走散,走散的情形有几种:一种是爸爸妈妈去给小蚂蚁找食物,迷路了;一种是小蚂蚁非常独立,要去外面闯一闯;还有一种是他们在玩一个游戏,试着分开,看多年之后谁先找到对方。“人和蚂蚁一样,也会走丢,也会用离别的方式教孩子坚强。我想一定是你爸妈觉得我太孤单了,所以,就让埃瑟和我相遇了。”“等埃瑟大了,咱们一起去找埃瑟的爸爸妈妈,让他们给我们真正的答案。好吗?”埃瑟认真地点点头。11岁的埃瑟提出要去寻找亲生父母。“找到他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贝天牧问她。埃瑟说“让他们不必内疚,如果他们需要,我会像你爱我一样爱他们。”年近半百的贝天牧把埃瑟紧紧搂在怀里,泪如雨下。他说:“埃瑟,你是我的骄傲。”埃瑟纠正他说:“不,你是我的骄傲。”
所以在儿童村,“我从哪里来”是贝天牧特别在意的一课。每个孩子的来历,都会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小龙在跟爸爸妈妈玩捉迷藏,期限是20年;Sarah的爸爸妈妈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创作这样的故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可他把这个工程看得无比重要,这是孩子的权利,他要把童话种植在孩子的心里。因为爱出而爱返!
牧羊地儿童村十几年来,已帮助三千多名伤残儿童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千余人被世界各地近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收养。贝天牧有三个亲生女儿,又先后收养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除了一部分孩子被收养外,还有一些孩子留了下来。按照国内法律规定,孤儿长到14岁后,就要离开儿童村。所以,贝天牧对孩子的教育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贝天牧对孩子们说:“不管你们将来做什么,我们都会引以为傲。如果你在餐馆当服务员,我会为你骄傲,希望你成为最好的服务员;如果你想当医生,我会引以为傲;如果谁想来孤儿院接我的班,那也是我的骄傲。”所以就有许多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出现在儿童村。
虽然我与他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儿童教育,但各自面对的教育对象却不同。我们每天面对的是身体健康、四肢健全、活泼可爱、有完整家庭的孩子,然而时时却有莫名的职业倦怠来袭,哀怨自己不够幸福!很难想象他面对残障、孤儿时是如何“将爱心传递下去”的?
在看了大量有关贝天牧的资料后,我终于明白了,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人生,支撑自己做好当前事情的唯一理由就是,要有坚持做好当前工作的信念。我们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出大业,然而面对天真健康的孩子,那颗最初选择幼教的“博大爱心”应该坚守到底,因为爱出而爱返!
贝天牧把信念变成了信仰,用整个的自己坚持种“星星”。在他眼里没有得失,没有苦累,没有国界,也没有为什么,只有一个字――“爱”,充满在身体里,灵魂中,让他不被世人理解的蹉跎岁月在幸福中度过!
他种了三千颗星星,而我能种多少颗呢?
那就坚持最初的选择,不忘初心,用爱开启美好人生,用心成就快乐童年,定会星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