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实习的地方,原本想直接回学校。但依我的性子,不太甘心,不能白来。于是就决定留在了北京。
偶然在豆瓣上看见一个叫大橘子的插画家举办签售会,没有目的四处乱逛的我便决定去看一次。
参加这个签售会之前,我不认识这个叫大橘子的画家,也从来不喜欢看画。驱使我去的唯一动力就是,他的名字和我的(大橙子)很像。
签售会是在一个书店进行的。书的名字叫《宇宙再大大不过我和你》。读惯了文学作品的我,对此书名的第一印象是太直白。对比文学类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显得有些大白话。不过它本就是本插画集,又怎么能以文学的视角去定义它呢。也许就像我第一眼看见大卫时的脸红, 再多看几眼便觉得美得深沉。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夹着刚买的人生中第一本插画集,坐下了。
原本只是来打发时间的我,听完这场签售后,竟也感受颇多。
首先,我是被作家东东枪的一句话引起了兴趣。他说:“摄影师的最高境界即——手机没有相机,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他的眼里就是一幅作品。” 我对画一窍不通,但他提到摄影,这我就稍微懂一些,开始仔细听他的讲话。
接着,他谈到了文字与摄影,绘画的差别,他说:画画和写字都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但他很羡慕画家和音乐家,他们可以模糊地表达一件模糊的东西,但是写字却必须用清晰的文字去写出模糊的东西。即使要表达的情感是模糊的,也要用准确的文字去描述一场模糊的情感。写字,是人都会写。但只有一部分人的文字能让人感到折服。这无关他的写作方式有多高超。写作最难的是用一个词把一场情绪写得准确,而不是华丽。诗歌,好的诗歌,感觉是模糊的,但是却是用最准确的文字击中人心的。 而这些能把文字写准确的人,都是对一件事看得比别人明白的人。 而绘画不一样,绘画越不真实,反而探讨的空间越大。
这一段准确的描述也算是解答了我多年的疑问,为何自己写的东西质量不高,而许多作家却能一击而中。东东枪讲到这段时,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无数文学作家,从三毛,到季羡林,到余华,到王安忆,到史铁生,到路遥······这些作家的作品里,确实是少见华丽的词藻。他们的文字更为古朴,简单。三毛的撒哈拉,季羡林的文革,余华的惨烈,王安忆的旅行,史铁生的思考,路遥的平凡······在他们的书中,我从没见过不认识的词,也没有读到过长篇的大段的炫技似的描写。娓娓道来的故事,让读者或向往,或共鸣,或沉思,或陷入回忆。提到华丽的词藻,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郭敬明。曾经年少不懂事,看过他的《夏至未至》,如今情节是什么已然忘记,只记得整本书中有半本是在描写香樟树的味道,致使我多年来闻到香樟树便想恶心想呕吐。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我也看过许多本,其中不乏有为吾等敬佩的作家。但郭敬明浮华与盲目追求雕饰繁华的文风,我说句实话,实在不应该提倡。第一浪费纸张不说,对于语言的刻意滥用和情节塑造的浮夸,实有扭曲青少年正常健康的价值观的可能。网上曾有一度疯传小学生中学生作文,内容不乏颓废,浮躁悲观的情绪。我虽一向提倡包容与接纳,但郭导这般文风,确实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扯远了,扯回来。
接下来,说到了这本插画集的构成。这本插画集是由几十张小画和背面的一句话构成。大橘子对这样的形式做了解释,他说他的第一本画册《拿不动世界》出版的时候,是选择的绘画+文字的形式。文字是依据大橘子的思路而写。 如今出版的许多画册,绘本,绝大多数都是用文字去解释绘画。但大橘子认为这样的形式限定了文字作者和读者观众的思路。于是采取了一句话的方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我记得前两天朋友跟我说过,缺少阅历是年轻人写不出好文的原因之一。胸怀是之二,年轻人的创作总是关注在自己身上,想要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无论是情感,还是技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若有一天,我们开始懂得在自己的文章作品里留白,隐隐约约地拿出自己,躲躲藏藏地收敛自己,那创作出来的东西,才算是有了人文情怀的东西。 大橘子在绘本上选择这样的变化,算不算作创作逐渐成熟的标志呢?
接下来是一些问答的环节。(我记录的是嘉宾们回答的大概意思,没有录音,所以没有精准到每一个字。)
读者:创作之初是否有为积攒人气而创作?
老fin:认为做一件事, 首先要取悦自己,让自己开心。哄着自己开心,活下去,才能继续做别的事。所以,做什么事,都越单纯,成果越好。
读者:(问东东枪)是否想过该让自己的形象更产品化一些? (ps:东东枪是一个对外表比较随意的人)
东东枪:记得《论语》里曾记录过一件事,人们劝孔子去做官。孔子最后说了一句:“吾将仕矣。” 大多数人最早开始创作都是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开始挣扎,问自己:“我要不要赚钱?要不要积攒人气?”。这种挣扎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现在还没有到艺术与生存之间挣扎的状态。只是在要不要随大流上挣扎。
在这里我认为东东枪对于孔子这一篇有些误解。记得老师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吾将仕矣” 只是孔子想要打发走劝他做官的人而说出的话。对此我持赞同意见。 不过东东枪的回答很真实,他没有假惺惺地高举自己清高的牌坊。他承认,他也会被市场所影响,也会挣扎自己是应该继续自我还是面向市场变得产品化。 这样的回答让我觉得东东枪很接地气。 不接地气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大橘子也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最初的创作是被迫的状态,那时公司要求自己一周出一幅作品。但我认为把一周的精力光花费在一件作品上有些浪费。多余的精力应该用来做别的事。一开始,我在美国打工,到半夜才能回到宿舍。但我不愿自己的一天只有体力活,于是坚持每天画一幅画。这样持续了一年。 所以,怎样证明自己是在生活着?每天做一点想做的事就足够了。
可以看出,年龄上稍微小一点的大橘子还没有遇到东东枪那样的太严肃的问题。他依旧坚持自己想做的事。在完成了与产品化相关的一系列任务后,他会选择画一幅画,回到自己。证明自己不是行尸走肉。
读者:是否猫的去世是大橘子的画风呈现温暖又悲伤的格调?(注:大橘子的画多以一直蓝猫与小男孩的日常生活为主,画中的蓝猫是他曾经养过的一直猫的形象。后来猫生病死了。但大橘子没有停止对蓝猫的创作。)
大橘子:是的。人生很多东西在消失。很多东西得到以后,人们又要花许多精力去维持。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倾向与让人们开心,让人们笑。 但其实悲观往往能给人以清醒的状态,进而放松下来。 我的画色调温暖,但温暖只是一个合适的切入口。背后是清晰的悲伤的事实。
我对自己曾经的写作状态很困惑,我只有在伤心的时候,才会想要写作。第一次灵感来袭,是我与我妈吵得翻天覆地的时候。那次熬夜写了长篇的游记,然而只是记录一次去离家远一点的一个车站而已。 每次我与我妈争吵完,我都会陷入无尽的悲痛中不能自拔。直到那一天我发现这样的状态下我竟思绪清晰到能回忆起走过的每一条街,看到的每一个人,经过的每一扇门······从此我便将这些难过的情绪发泄到文字中。 不过,这并不是创作的好由头。大橘子一开始就说过,创作者不能仅靠灵感创作。毕竟天才太少。而我这样的小喽啰,也只是写出来自娱自乐。实难登大雅之堂。 对于悲伤使人清醒的观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克制自己,少一些纵欲,多一些清晰。 以悲伤取悦自己,也不失为一种放松的好办法。
读者:怎么样坚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一直走下去?
东东枪:我试过别的事,比如锻炼,比如早睡。有过许多次失败的坚持。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做那些事时,自己并不快乐。虽然知道对自己有好处。 但写作,对我来说不算坚持。很多事情只有成为习惯以后,才会坚持下去。而我克服心魔的诗人基本没有。写作是因为喜欢所以一直做着。
老fin:东东枪讲的也是我想讲的。 许多事其实不是自己坚持,而是被逼的。逼到背水一战的地步你就得去完成。比如跟别人约稿,约好二个月交稿,他把钱打给我,我用完了。拖到最后一个月,没钱还,不得不写。所以基本上对我没有坚持一说。
大橘子:我听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有坚持过,画画只是习惯。
对于坚持,这个问题好像世人对此有些太过执着。主流和历史的价值观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没错,确实是这样。但前人没有告诉我们的是,坚持的前提是,你得有理由去坚持。 写作,锻炼,学习等不管什么事,只有在自己对此有强烈的欲望或者强大的喜好下,才会坚持。试想一下,若让陈景润每天写一篇散文,让鲁迅每天做一百道数学题,让牛顿每周出一本剧本,让莎士比亚一年搞一次研究,让姚明每个月进行一场足球比赛·······恐怕文化遗产会减少一般甚至更多, 后果不敢想象。
这个问题又使我想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昨天在网上偶遇一个高二的学生。我跟他聊了一会。他向我说了许多他的学校生活: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函数写一上午。课堂上疲惫不堪又不敢打瞌睡,一打瞌睡就会被班主任领导办公室训话,他们省高考生数量越来越庞大。每天学得苦不堪言·······
我问:你以后有想学的专业吗?
他答:我一定要去郑大!
我说:专业想好了吗?喜欢做什么找到没有?
他不说话。
我这问题有些为难他了,我也经历过那段时期,每天埋头苦学,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然而那时候没有人问过我喜欢什么。导致后来我填志愿时手足无措心里一点底气也没有。不知道选一个喜欢的专业还是一个前景好的专业。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最后,我选了不用学数学的语言领域。 “不学数学”这理由现在想来竟是如此滑稽。
而我的这种状态,也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状态。莽莽撞撞选一个专业,选得好的还算幸运。但不lucky的,上了大学发觉学到的知识与自己设想的完全不一样,转专业的成功几率又微乎其微。他们找不到兴趣,于是开始专注于赚钱,开始逃课,搞代理,搞代购,或者游打戏,或者刷韩剧······真正应该学习博览群书的四年,被这些琐事和诱惑掩盖过去。四年毕业以后找一个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终身为嫁娶买房买车养小孩担忧。 而由此,又衍生出逼婚跳楼,房奴,孩奴等社会问题。其实早在填志愿那会儿,他们便没有了梦想的自主权利。早在进入教育的那会儿,他们便被剥夺了天马行空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教育是根源之一。9年义务教育这样的形式没有问题,是内容出现了问题。小学,初中,高中,一共12年。12年间,明事理的家长会发展孩子的爱好,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不过这只是小部分,大部分的情况却是12年让孩子坚持一样东西——成绩。 成绩仅包含语文数学还有很可笑的英语。却没有更多的关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比如哲学比如逻辑学。到最后,看看考场作文就知道语文学死了。因为数学而被埋没的人才也有很多。英语更不用说,大学里我接触过许多国家的人,没有哪个国家会把第二语言教育放在与母语同等高甚至超越母语教育的位置。 中国的孩子在性格养成的阶段,唯一学会的坚持,就是坚持做作业,坚持交作业。 狭隘的教育内容使得我们的眼界也变得狭隘,甚至到长成十七八岁的青年却还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可悲的是,对于国内中产阶级以下的家庭,这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至少百分之九十的人,是这么想。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里, 提到他上了大学六个月以后,便辍学的经历,他说:“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在谈到人生低谷时,他说: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ike any great relations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until you find it. Don't settle.
乔布斯在人生低谷时,是爱好拯救了他。而对于没有爱好的支撑也不一定有意识去寻找爱好的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在人生必有的低谷期,不敢想象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又扯远了, 扯回来!
读者:大橘子的创作会不会越来越深沉?
大橘子:不会,我20几岁的时候,会故作深沉。但好的作家是有能力用轻飘的我呢自给人以深层的感受。所以,深层不是一个好的方向,我不会往这里走。
读者:你们是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
老fin:尝试过许多不喜欢的东西, 最后剩余的没办法只好喜欢了。
读者:如何克服拖延的问题?
老fin:我到现在也没有克服,给自己两个月和给自己一周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被逼出来的。人不要和人性作斗争,一切顺其自然。
大橘子:拖延其实是给自己预留的时间太长了,比如定好一件事,一周完成和明天就完成效果和行动力是不一样的。
问答环节结束,签售环节,然后,这场签售会便结束了。
从一开始的怀疑, 到越听越着迷,感谢自己来参加了这场签售会。 我不是一个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的人。除了远行和摄影会出门,基本上都是宅在学校瞎捯饬。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去过演唱会音乐会签售会演讲会等各种会。一是机会不多,二是接触不多。然而这次小小的访谈却让我认识到一个安静地坚持着画画的大橘子。他们的谈话没有多高深莫测,却也说出了年轻一代的困惑与每个人解决的各种方案。他们并不十分出名,只有自己特定的受众人群。然而他们的状态代表了当下大多年轻人的状态。平时我们的头仰望得太靠后,总想要看见那些文坛伟人,各个领域的巨人的样子。 但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将头平放,平视一下身边与我们共同努力的身影。他们有与我们一样的困惑,有与我们一样的境况。路有千万条,仅盯着巨人那一条总是会挤破脑袋的。
身前有巨人,而我们同样在崛起。从这些小人物大人物身上,总能看见他们摸索着寻找和创造自己的时代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