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中向阳而生
——培养女儿积极认知的心路历程
我的女儿如今就读高二,认识她的人总说她身上有种特别的力量:乐观自信如暖阳,待人亲和似春风,浑身洋溢着向上的朝气。她常笑着说:"我是被爱包围的幸运儿——家里有爸妈的悉心守护,校园里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心相伴,这份幸福,值得用加倍的努力去回应。"
回望陪伴她成长的这些年,我渐渐摸索出一些培养积极认知的方法,也始终用行动践行着这份初心。
一、以身作则,做生活的发光体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生动的教材。当我们以积极的姿态拥抱生活、以从容的心态面对挑战,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与世界温柔相处。
作为教师,学校要求每天7点50分到校带领学生经典诵读,我总习惯提前规划:7点从家出发,7点10分左右到校后先打扫教室、调试设备,7点30分左右便已站在讲台上,与孩子们一同沉浸在墨香书韵中。
女儿曾好奇地问:"妈妈,每天这么早准备,难道不累吗?"我笑着答:"早到一会儿,既能活动筋骨打扫卫生,又能让工作有条不紊,家长们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同事们也常说我靠谱,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呀!"
二、精准赋能,让每份努力被看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及时捕捉她的闪光点并真诚赞美,能让自信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滋养出更积极的认知。
女儿小学三年级暑假,老师布置了50张钢笔字作业,她却给自己加码——每天练2张毛笔字,整个暑假完成了100张毛笔字,满心欢喜想带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瞧瞧。可这份心血,却被忙碌的爸爸不小心弄丢了。她委屈地想让我向老师解释,我却鼓励她自己面对。没想到她没有抱怨,反倒迅速调整状态,在开学前几天有计划地重写了100张毛笔字,我又顺势引导她补充练习了38页,短短几日竟完成了138页毛笔字。
更让我惊喜的是,开学后一周县里举办写字比赛,女儿一举夺魁。我打趣道:"看来这补写的作业成了'神助攻'呀!"她笑得眉眼弯弯时,我认真地说:"妈妈真为你骄傲,这份对学习的执着和韧性,值得我好好学习。"
三、推开新窗,在尝试中遇见更棒的自己
成长的惊喜,往往藏在跳出舒适区的勇敢里。鼓励孩子接触新事物、迎接新挑战,能让她在探索中收获底气,让积极认知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舞蹈班下课后,恰逢古筝班开班,悠扬的古筝声一下子抓住了她的目光。"妈妈,我想学古筝!"她眼睛亮晶晶地说。我带她体验后,认真告诉她:"如果你选择学古筝了,就要做好坚持的准备。"
给女儿报古筝班后我没有立刻给她买古筝,并非吝啬,而是想看看她的这份热爱能否经住时间的考验。那段日子,她总是第一个来到古筝教室,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指尖磨出薄茧也毫不在意。看着她日渐熟练的指法和眼中的光,我果断为她买回了古筝店里最好的古筝。后来,她总能见缝插针地练习,六一汇演上的古筝独奏,更是赢得了全校老师的掌声。我常对女儿说:"别怕尝试新事物,哪怕跌跌撞撞也没关系,敢迈出第一步,就已经在成长了。"
四、播撒感恩,让温暖住进心里
引导女儿看见生活中的小确幸,让她学会感恩每份善意,内心便会充盈着温暖,这份温暖正是积极认知的养分。
我清楚的记得疫情期间的一个周末,女儿没能回家,同班的蔺子欣妈妈特意邀请她去家里做客。我在电话里告诉女儿:"子欣妈妈和子欣的这份心意,是寒冬里的暖阳呀。记得永远记得这份恩情 。"
疫情缓和后,我让女儿带上家乡特产道口烧鸡和精心挑选的文具,专程去感谢子欣一家。看着两个孩子相视而笑的模样,我知道,这份温暖已悄悄住进她心里。
五、搭建舞台,让环境滋养成长
为孩子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交圈,鼓励女儿在多元体验中开阔眼界,环境的力量会悄悄塑造她的认知视角。
学校组织活动时,我总建议女儿主动承担义工工作,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她渐渐学会了沟通与协作;在参加书法讲座、演讲比赛等学校的活动中,她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慢慢懂得了从多角度看问题。这些经历,让她的积极认知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陪伴女儿成长的这些年,我深深体会到:孩子的积极认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点滴生活中慢慢培养的。当父母做好榜样及时肯定、鼓励尝试、播撒感恩、搭建舞台,孩子便会带着这份认知,在人生的挑战中向阳而生,自由幸福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