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孩子也从来不会向家长袒露心扉。能够和孩子做成真正的朋友的家长,真的很挑战,因为这直接威慑到家长的权威。家长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教条信仰来教导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少走弯路、少碰壁。不允许孩子有一丝其他的想法。慢慢的孩子就会以为说了也没用,或者是说了惹父母不高兴等等缘由,关闭了自己的心灵窗户,并且缺少了表达与沟通这一个技能。
这个技能也会影响到成年后和客户、和同事、和上司无障碍、有效、高效的沟通。回想起我自己,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想让父母知道一些事情和想法,更多的是害怕他们焦虑、害怕他们担心、怕他们愤怒,包括现在,也影射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比如对一件工作无从下手,但不会及时的和领导去沟通,而只会自己在那里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想,最终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
要怎么做,孩子才会说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听,才有说,而不是我们要说什么,孩子才会说。这里面提到的说,真正的想法和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家长引导下的所谓的标准答案。
今天我从接纳语言的重要性,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以及用语言来表示接纳这三个部分,来进行梳理总结。
首先我们来讨论接纳语言的重要性。当我们的语言表现出真实的接纳的时候,被接纳的对象就会开始思考,从而促进自己的改变、成长。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都会有打击教育的行为,也就是说用不接纳语言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经常会说孩子有多坏,想法有多愚蠢,如何不值得信任,而孩子就会因此故意做更多令他们讨厌的事情,同时也会否定自己,破罐子破摔,朝着父母认定的坏的方向去越走越远。接纳,其实就是给予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接纳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心灵和身体的成长。父母们要首先忘掉破坏性的沟通方法,然后再学习更具有建设性的方法。
第二,用非语言(肢体行为)来表示接纳。一是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具体表现在于当一个孩子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父母若不加以干涉,就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接纳感的非语言方式。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父母就不应该把成人教条,强加在孩子身上,唠唠叨叨的说,你这里应该这样搭,那里应该这样建,而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发挥,达成创造。二是用被动倾听,表示接纳,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父母应当沉默,可以促进孩子真实的释放自己的情绪,继而想象事情发展的后果,最终得出他自己独立的结论。
第三,用语言来表示接纳。一些很常见的口头的回应方式,很可能是破坏性的。比如说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又比如说对事件或者个人进行分析或诊断,甚至是语言中含有嘲笑、羞辱、评判的成分,这些都称之为沟通障碍。沟通障碍会造成孩子停止开口,让孩子感到内疚,或者减低孩子的自尊,引起自我防御,激发憎恨,使他感到不接纳,从而关闭心门。文中有介绍“门把手”的这个工具,也有介绍积极倾听的工具,这两个工具我在明天的打卡会进行拆解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要搭建顺畅的亲子沟通关系,那么就要先从根本上接纳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用语言或者是行为表达接纳,鼓励他们开口说话,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减少恐惧感,减少内疚感,并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