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二。忽然想到自己从事多年的质量工作一直不得其法的原因何在了,呵呵。
尽管知道质量工作不仅要关注过程更要关注结果,知道质量工作不仅要关注事,更要关注人。但长久以来,一直无法更上一层楼。曾经自以为学点组织行为学就是关注到人了,发现不行后又自以为学点心理学就是关注到人了,后来又自以为学点人力资源就是关注到人了,现在想来只是抓了一些芝麻而已。曾经奉“过程决定质量”为圭臬,致力于细分过程,丰富模板,完善工具,并不厌其烦地推宣,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很可爱。就像去就医,医生不诊治不开药,只是告诉你要食饮有节正常作息适量运动心情愉快,是不是很崩溃。
纵观现有的所有研究人的学科,都是盲人摸象。人太复杂了。不说人的思维活动,光是人体的运作机理,离搞明白还差老远。这也是这次新冠,为什么同样的病毒,每个人的症状大相径庭。医学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或者抵抗力不同来解释,实际就是未知究竟。
做质量工作基本都是理工科出身,理工科出身容易一是一二是二。比如: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肯定是两个苹果,不会有第二个答案。但如果赋予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结果就会不一样。比如一年以后苹果烂了,1+1就等于0了;如果把苹果种下去,长成苹果树,1+1就远远大于2了。那么,同样的过程,施加于不同的团队,我们也不能期望有同样的结果。甚至同一个团队,今年和明年,同样的过程也不能期望有同样的结果。因为执行这些过程的主体是人,不是机器;对结果影响最大的是人,不是流程。从这种意义上说,过程手册是必须裁剪,而不是可以裁剪。
裁剪的一个大前提是转移焦点:焦点是人而不是过程。打个比方,中医和西医的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西医更多关注人身上的病,对病下药;中医更多关注得病的人,对人下药。西医有一套用药指南,什么样的症状(和指标)用什么药,你我都一样。而中药是一人一方,因为得病的人不一样。西医中医各有利弊,各有所长。而我们以前质量工作更多像西医。
因此,质量工作要更上一层楼,必须要把焦点更多放在人身上。QA就像医生,对这个团队和那个团队开的药方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何能开好方子,就需要加强对人的了解而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的工程方法。工程方法固然很重要,但如何用,用在谁身上,更重要。现在我们去医院看一个病,平均要花几百元吧。名西医是100元诊费400元药费;名中医是400元诊费100元药费。何去何从,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如何加强对人的了解?基于我们质量工作面对的是中国人,所以必须要学习中国的文化。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这个过程贯彻下去以后,他会如何执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即不仅要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结果(即有预判)。如果结果和预期不符,要及时改方。听过一个名中医的医案,一个病人照书本得病,很容易诊治,医生按经方开约,但减了一味山楂。跟诊的学生说老师您少开了一味药,老师说这个病人有水果瘾,管不住自己的嘴,吃中药期间肯定还会继续吃水果,所以酸味的药我就不开了,否则就过了。
结论:要做好质量工作,必须要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秦汉以前的儒道。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道不远人,因此不仅仅是学习与人相关的学科如行为学、经济学、心理学,更要有包括人在内的更大的系统观,学习天文学、道学、儒学。我们自小的教育受西方影响较深,习惯于细微处见精神,不断剖析,打破砂锅问到底,着眼于微观再微观,一定要到可执行的层面。但其实现代科学已经差不多到了科学边界了,无法再深入也没有必要再深入。人既然是世界的一部分,就不可能认识清楚世界。就像二维生物不能理解高度一样。走出这个困境就需要改变学习的着眼点,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更多涉猎一些高屋建瓴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