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传记电影《梅艳芳》可谓是口碑两极分化。在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当中,情怀是最能赚取人眼泪的东西,但是也绝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
一、流水账电影
相信不少人看完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是一部从头到尾在记流水账的电影。完全没有着重点。对于梅艳芳传奇的一生来说,两个小时的电影太短。但是对于观众体验来说,《梅艳芳》的叙事却是太过于平淡且冗长。这与传记电影的特点大相径庭。且选取的情节对于角色塑造来说太过于单薄,比如有意回避了重要的事迹完全没有拍,该拍的地方偏偏避开,不该拍的地方就喜欢添油加醋。还比如对于梅艳芳本人影响重大的人物如陪伴她到最后的赵文卓、刘德华等人。草蜢、许志安等人甚至在电影中都没有提及其名字。演员表都只配一个“梅艳芳徒弟”的名号。
其二,作为传记电影来说,穿插太多人物生前的影像,略有作弊之嫌。要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着实太难了。
二、情节争议大
作为一部传记片,应该着手于人物的生平为题材。其情节人物本身事迹的制约,不能凭空虚构。电影在讲述梅艳芳与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后藤夕辉的爱情故事,深究起来,可谓算得上是“诈骗”了。
电影讲的是梅艳芳与后藤夕辉一见钟情,但是无奈公司棒打鸳鸯,两人只能无疾而终。而现实中,原型近藤真彦,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日本偶像,可是鼎鼎有名的“渣男”
作为一个几十年来游走于各色女性之间欺骗感情并且脚踏三只船,致使中森名菜为其割腕自杀,且去年还因曝出轨丑闻,与31岁女社长婚外恋五年的世纪大渣男。而被一部传记片渲染成富有担当且对梅姐从一而终的人物形象,让我着实有想愤然离场的冲动。
第二处是在拍摄《胭脂扣》的戏份上,影片讲述的是梅艳芳参演《胭脂扣》,并且提携张国荣做主演的情节。一度把哥哥塑造成“吃软饭”的人物形象。然而事实上,《胭脂扣》本来就是大女主戏,Leslie不过是来仗义救场。因为演得太好,戏份才一加再加,才得来一个骨肉丰满的十二少。并且荣获当年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题名。张国荣本人,也亲口在综艺中提出,戏份是因为导演关锦鹏看了毛片后很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才添加戏份。
对于一部传记电影来说,如果不能遵从事实原型,又怎敢号称“制作精良”呢?这绝不是在挑刺,而是一部传记电影最基本的要求了。
三、选角不尽人意
七年筹备三年选角,电影宣传期间,一些公众号大肆宣扬这部电影在选角上的用心。不可否认的是,在梅艳芳的选角上,王丹妮的长相是神似本尊的,符合大家对于梅艳芳的刻板印象:高、瘦、凸嘴以及厚嘴唇。但作为一个没有表演经验的模特来说,她还是缺乏了梅姐最重要的气场。
影片中最值得诟病的当属饰演张国荣的刘俊谦。在电影还未上映前,看预告时还惊讶于片方居然可以找到和哥哥颇为相似的脸。
结果当我看完正片,这个饰演哥哥的演员没有任何一个角度像哥哥,他要是不说自己是张国荣,我还以为自己看错电影了....甚至同样的画面跟预告里完全就是两张脸。
相信在不少人眼中,哥哥这一形象任何一个人来演都是没有办法令大家满意的。选一个大部分观众不太认识的新人演员来演其实是聪明的,但是至少也要找一个五官温润的演员来饰演,而不是找一个瘦削且萎靡的人物,刘俊谦实在是撑不起来。单说外表气质就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演技也着实招人吐槽。实在跟哥哥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说起传记类电影,我脑海中第一部浮现的电影无疑是《波西米亚狂想曲》。我想片方真的该好好思索,在不改变历史真实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海茵:
《梅艳芳》作为传记片,表现中规中距,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亮点。但它颇有老港片的风格,喜欢的人会知道:对,就是这种感觉。
个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哥哥张国荣的选角,与演员本身水平无关。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跟哥哥完全不像,根本无法代入。
如果对梅姐、对港乐和港片有情怀的话,这部电影是总该去看看的;如果不了解但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看看那个时代的样子,看看芳华绝代的真正的偶像。
花花:
看完《梅艳芳》之后,并没有觉得很惊艳或者很拉垮,无功无过。一个明星的一生,尤其是梅艳芳这种巨星的一生,可以挖掘的有很多。可是电影更像是翻书一样将这个故事讲完,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不了解梅艳芳,有很多观众就是希望通过走进电影院能够认识这位明星。可是剧情过于美化,美化到有些失真,甚至有一点“颠倒黑白”,以至于我没有办法通过影片对这个人有深刻的认识。
如果喜欢港风,可以去电影院为这份情怀买单。如果是想了解梅艳芳的一生,可能还是会失望吧。
文|何之瑜
排版|郑婉华
校对|何海茵